第五章 人肉挡机枪!乃木希典惨烈攻下203高地和旅顺(第5/9页)
“见儿玉如见我!”在写下训令的同时,大山岩又给儿玉源太郎写了一道手令,根据这道手令,如果乃木希典有任何抵制,儿玉源太郎将直接剥夺他的指挥权!
12月1日,在乃木希典病重的同时,儿玉源太郎抵达旅顺前线,他首先就去找到乃木希典会谈。这次会谈只有他们两个人参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他们到底谈了什么,是如何谈的,我们就不太清楚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
乃木希典:“你来了。”
儿玉源太郎:“我来了。”
沉默。
在沉默良久之后,儿玉源太郎终于开口:“你不是病了吗?那你就继续病吧,接下来的那件事情,我会替你去做的。”
乃木希典沉默。
儿玉源太郎拍拍屁股走了,从这个时候起,他暂时成为了第三军司令长官,首先来到了指挥部,这里已经集合了第三军高级军官和参谋,儿玉源太郎没有任何客气,首先下令:所有从后方新运到的炮弹以及后备部队的全部炮弹,必须在24小时内全部搬到203高地前线各炮位,从明天起,所有大炮对准203高地,不要计算任何损耗,以高密度连续轰炸3天!
有参谋表示要完成这项命令很有难度。他说的也是实际情况,后方基地到203高地这里没有铁路,如此多的炮弹,只能靠马驮人扛,确实很难在儿玉源太郎规定的时间集中到炮位。
儿玉源太郎冲到说这个话的参谋面前,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厉声喝道:“你说什么?”
堂堂一个总参谋长,对比自己级别小好几级的参谋,竟然一上来就是扯衣领,吓得那位参谋不敢出声了,所有人也被这一幕惊呆了。
四周都安静了,儿玉源太郎看着这些人,冷冷地说道:完成此命令,你们不是应该,而是必须!
大家又一片沉默,即使有人心里想反对,他也不敢跟总参谋长打一架啊。
儿玉源太郎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们必须首先给这些人一个下马威,先镇住他们,否则,接下来的炮火覆盖命令只怕要泡汤了,儿玉源太郎不能对自己的命令表现出任何迟疑和可商量的余地!
然后,儿玉源太郎终于说出了那个命令:炮兵轰完之后,继续轰,不要因为前方的步兵发起了突击而减弱炮火,也不要调整方向,以持续不断的炮火覆盖203高地,直至确定高地落入我军手里为止。
军官和参谋们彻底惊呆了,他们纷纷以为自己听错了,让第三军的炮兵去轰第三军的步兵,这让人感觉很愤怒,但看着儿玉源太郎比俄军堡垒还要恐怖的那张脸,他们只好向儿玉源太郎苦苦哀求:即使炮火覆盖,能不能命令炮兵在炮击过程中尽量修正弹着点,避免打到步兵的头上?
这是个看上去很合理的要求,但儿玉源太郎又不得不铁起心拒绝。
大阪宝贝巨大的杀伤范围决定了弹着点很难修正,如果要因为怕误伤自己人而修正,那只有一个结果——修正到203高地范围之外去了,这个命令只会让炮兵茫然无措,最后造成的结果一定是不得不停止炮击,这是在炮火覆盖中不能修正弹着点的首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到达战场之后,即便是对出发前和大山岩一起制订的炮火覆盖计划,儿玉源太郎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山岩和儿玉源太郎的原计划是以炮火覆盖来击败俄军,最终占领203高地,而在亲自到达战场后,儿玉源太郎明白了,面对康得拉钦科的指挥和如此强大完备的工事,203高地不是人能够攻上山顶的,准确地说不是一群手持步枪的人能够攻上去的,除非第三军拥有可以完全终结俄军这些压倒性优势的新式武器(战斗机)。而第三军又必须攻上山顶,那就只能如当初奥保巩盘算的那样:在不可能战胜俄军的情况下,迫使俄军主动放弃203高地!
这是一个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想法,但只要在短时间内猛烈消耗俄军守军以及预备队,就并非没有可能。在康得拉钦科的指挥下,俄军确实十分骁勇善战,在这一点上绝对不输给第三军。但除了康得拉钦科,他们总还有领导,总还有坐镇旅顺城中的大批高级军官以及官僚,预备队的大量消耗,一定会给予这些军官和官僚强烈的精神震撼,让他们担心会危及到他们自己的安全,会逐渐摧毁他们的意志,士兵们顶得住,军官们不一定顶得住,前方坚强,后方不一定坚强,等后方出现恐慌和意志动摇之时,就是儿玉源太郎的机会!
那么消耗俄军就只有在第三军的步兵发起突击的同时,对203高地进行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炮击,而不能因为怕误伤到自己人而小心翼翼地选择性发炮,小心翼翼地修正弹着点。可以这样说,只有炮击到日军,才有可能炮击到俄军,要消耗俄军,就必然会消耗日军,这个代价是必须付出的,两军最终就是拼意志、拼消耗、拼牺牲,就是拼“炮灰”的多少!由于俄军拥有绝对优势而日军绝不放弃,203高地之战的最后,将不再是士兵与士兵之战,而是两军高级干部之战,简单来说,就是日军高级干部告诉俄军高级干部:我们要在这里拼命,你们奉陪不奉陪?如果奉陪,好,那么大家都押上筹码,直到我们自己成为筹码,直到大家都没有筹码;如果不奉陪,那么你们弃守。
对于攻下203高地来说,这才是最后的一招,才是最后可能的手段,但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同归于尽。原来战场上最厉害的,不是大阪宝贝,不是马克沁重机枪,不是包抄迂回,不是堡垒战术,不是正攻法,而是同归于尽!是包括高级干部在内的同归于尽!所谓背水列阵,破釜沉舟,所有能起死回生的战术,都不过是同归于尽的具体运用版本。
儿玉源太郎不仅要拒绝修正弹着点的请求,他更加清楚,首先要成为日军炮灰的,就是第三军的最后一支主力、也曾经是日本家底的第七师团。继第一师团之后,这支来自北海道的子弟兵也将被打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还很年轻,只有十几岁二十岁的年纪,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正抱着报效祖国、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可是他们可曾想到,自己竟然会以这种方式为祖国献身?
在他们从日本出发时,睦仁曾经在皇宫特意写下一首和歌(相对于汉诗的日本诗,更方便于吟唱),为他们送行:
男儿意志刚,
纷纷踊跃上战场,
国事应共当!
留下庭院寂无声,
可怜孤老耕作忙。
现在看起来,这首和歌将成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