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11/12页)
孙延龄接着胁迫广西提督马雄投降,马雄不从,两人打了起来。马雄虽然打赢了,但势力不如孙延龄,听说吴三桂的大军已经来到广西,宁愿投靠吴三桂,吴三桂遂封马雄为怀宁公。
吴三桂企图化解孙延龄和马雄之间的矛盾,可惜效果不大。吴三桂也是个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马雄,因为马雄还是比较能打仗的,而孙延龄仗着势大,能力不怎么样。
在湖南打仗的时候,吴三桂让孙延龄支援,孙延龄却找种种借口拒绝。吴三桂于是对孙延龄猜忌,让人密切监视他的动向。
孙延龄是个左右摇摆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贞跟清廷的关系密切,在孔四贞的说服下,孙延龄又产生了归顺清廷的想法,这事也没逃脱吴三桂的耳目。吴三桂派自己的从孙吴世琮前去做掉孙延龄,吴世琮来到桂林后,借口找孙延龄议事,让孙延龄来自己的大营,孙延龄不知是阴谋,前来议事,结果被杀死,胸膛被刺了个凉透心。
接着,吴世琮召见广西巡抚马雄镇,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劝马雄镇投降。哪知马雄镇刚烈忠贞,不仅不投降,反而对吴世琮破口大骂。吴世琮脾气并不火爆,看自己无法说服他,便让马雄镇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说会道的人劝降,置办了盛馔招待马雄镇。可惜,马雄镇不吃这套,将桌子掀翻在地。吴世琮看招降无望,便将马雄镇的全家绑起来,当着马雄镇的面将他全家一一杀掉,当屠刀悬在马雄镇头上时,马雄镇毫无惧色,依旧痛骂吴三桂,最后饮刀而死。马家女人也都是刚烈之辈,听说男人们都被杀害,在家里集体自尽。
杀害马雄镇全家后,吴世琮仍然觉得不解恨,将他们全家的尸骨暴尸四十余日。就这样,吴三桂控制了广西。
在这个大动乱时代,有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到大局的走向,分别是平凉的王辅臣和甘肃的张勇,这两人以前都是吴三桂的部将。吴三桂跟这两人的关系都挺密切的,以前他们跟着吴三桂混的时候,吴三桂就非常欣赏他们骁勇善战的本领。这两人如果起兵的话,就等于可以控制陕西和甘肃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纳入势力范围,加上两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这两人的支持,吴三桂问鼎天下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爱将居然拒绝了他。理由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康熙对这两人恩情也很深,比吴三桂还要深,在收买人心这块,康熙比吴三桂更拿手。王辅臣不仅没有背叛,还将吴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京,交给康熙发落。
但考虑到王辅臣、张勇和吴三桂的关系,康熙仍然不是十分放心,派遣钦差大臣莫洛到陕西担任经略,统领一切军政大事。
然而,不久就发生了变故。吴三桂的军队兵分三路包围了宁羌,康熙命莫洛前去救援。
莫洛到达宁羌州不远的地方时,跟王辅臣的军队相隔不远。两军莫名其妙就打起来了,王辅臣亲自上阵,击退莫洛。战斗中,莫洛当场死亡,王辅臣大获全胜。
王辅臣叛乱的消息传来,康熙大惊,他实在不懂王辅臣为什么突然叛变。所以他招来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问他原因。王继贞也不知道,吓得浑身发抖。康熙安慰他说:“你不用害怕,这事跟你无关,我知道你父亲忠贞,应该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情,一定是跟经略莫洛闹矛盾了,所以才误入歧途。你马上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亲无罪,杀莫洛罪在众人。希望你父亲能够继续杀贼。”
康熙让人给王辅臣带去一封信,在信中,康熙没有一句责备王辅臣的话,反而夸他忠贞不二,一定是被叛贼胁迫,随后,康熙又回忆了和王辅臣交往的一些细节,娓娓道来,就像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信。
王辅臣收到信后,非常感动,给康熙回了一封信,详细阐明了自己叛变的原因。根据王辅臣的说法,他之所以叛变是因为莫洛排挤他,伤了他的自尊。
王辅臣的说法显然不能尽信,莫洛排挤他可能是事实。但事实上,他已经收取了吴三桂的贿赂,听说他起兵的消息,吴三桂立即给他拨了二十万两白银,王辅臣呆在西北这么穷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这么大方地给他拨款,他想不动心都难。康熙虽然一再承诺不追究他,但王辅臣始终心怀疑虑,担心这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尤其是自己杀害了莫洛,康熙能这么算了吗?莫洛是清朝贵族,康熙的心腹,难道康熙会让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辅臣表面上归附清廷,实际上跟着吴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来越乱,叛将越来越多,随后,王辅臣又攻打兰州。在西北一带,能够撑起大梁的就是张勇了,为此,康熙封他为靖逆侯,将甘肃全省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宁夏发生兵变,张勇的得力助手陈福被乱军杀死。张勇推荐赵良栋取代陈福的位置,张勇、赵良栋、李进宝被誉为“河西三汉将”。最终,这三人和王辅臣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收复了陕甘,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吴三桂饮马长江之时,没有及时渡江与清军展开决战,这是吴三桂集团的第二个重大决策失误。吴三桂做出这个决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只神龟有关。但他也有自己的战略考虑,吴三桂这个人一生求稳,一旦渡江的话,将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受挫的话,后方的根据地云贵很可能不稳。
吴三桂停止前进,给了康熙一个很好的喘息时机,与此同时也让自己军队的士气低落,磨损了锐气。
康熙从全国调集了二十万兵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吴三桂展开了决战。吴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万,加上一些策应部队,大概在三十万左右。双方都不可能轻易取胜,这再次证明吴三桂军队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没有趁热打铁实在是可惜。
吴三桂二十万精锐部队主要集中在湖南,吴三桂非常重视岳州这块地方,他把岳州交给自己的侄子吴应期。吴应期是一员猛将,由他镇守岳州,吴三桂比较放心。就目前来说,吴三桂完全具备了划江而治的资本。但霸业的根本就是不可能与人共享天下,偏安一隅的结果就是灭亡。
要么得到所有,要么一无所有。
说实话,清军总司令康熙这时已经捉襟见肘了,到处都有请求增兵的折子,但康熙手中已没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统帅勒尔锦夺取岳州,结果喊了两年,勒尔锦还是按兵不动。于是,清军和吴军形成了荆岳对峙之势,清军守着荆州,吴军守着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