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孝庄与多尔衮的往事(第5/6页)

七月初四,多尔衮觉得北京酷热难当,下令在关外建立一座大城充作避暑之用,还向内地九省加派二百五十万两白银。想当初,清兵入关时提出废除明末三饷的口号,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多尔衮突然加派钱粮,这让人不理解,你这个摄政王是做什么的,现在天下还没定,你的政策就出尔反尔,还要不要大好江山。

七月初十,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当着大臣的面抱怨说这个小皇帝怎么回事,我生病了他也不来看我,我真失败。结果,顺治帝听到多尔衮的抱怨,亲自来府中看望多尔衮,是不是受了孝庄的指示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顺治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这些事情都充分说明了多尔衮在生命最后阶段,情绪非常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很有可能是自身的身体状况引起的。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英明神武的摄政王了,他仿佛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整日沉溺于享受之中,声色犬马样样不少。

根据史学家谈迁的记载,多尔衮临终前曾经与兄长阿济格密谈。到底谈了什么,无人知道。我们只看到,阿济格和多尔衮密谈之后,立刻快马加鞭带着三百骑兵往京城冲去。这事被翰林院大学士刚林知道了,他抢在阿济格到来之前赶回京城,让诸王和大臣们立即关闭九门,严加防范,阿济格三百人马到了之后,全部被拿下,除了阿济格,余人全部被处死。

就在举办多尔衮丧礼的第四天,大学士刚林奉命前往摄政王府收回两样东西:信符和赏功册。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多尔衮尸骨未寒,顺治就要动手收回。信符相当于兵符,国家遇到战争或者大的灾难时,皇帝就是用这东西调集全国兵马。这东西向来是由皇帝亲自保管,多尔衮摄政后以特殊时期特殊政策为由,把这个东西移到摄政王府,相当于把王府变成国家的五角大楼。这毫无疑问是多尔衮巩固自己权力的一个大步骤。

赏功册,无疑是八旗将士的功勋档案,这东西本来也只能为皇帝所有。多尔衮把这个东西也拿回王府,赏功册向来是汗王和皇帝权力的象征,八旗军以征战为生,掌握了将士们的赏罚权等于是掌握了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收回信符和赏功册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措施,是政权转移的一个象征。小顺治当时才十三岁,哪里懂得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孝庄太后。

多尔衮独裁掌管大清国七年时间,现在猝然离世,按常理说很容易引起政局的动荡。大清国一时之间似乎群龙无首,顺治帝是名义上的领袖,要确保顺治帝顺利接班,又到了孝庄付出的时候。

当时,八旗军内部斗得非常厉害,八旗军经过多尔衮的改造和吸收,已经越来越乱了。这时,只有孝庄太后能出面调停,代表小皇帝周旋在各股势力之间。而且,孝庄当时的威望很高,能够得到各方的尊敬和信任。

孝庄从蒙古草原来到后金的时候,努尔哈赤还在位。她历经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三代四朝,长达二十五年,政坛的什么风风雨雨她没见过。虽然是一个女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眼光与阅历是其他人不能比拟的。

孝庄进言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的时候,就已经对应对局势做好了准备,她命令苏麻喇姑联系仍然忠于皇帝的大臣和王公们,让他们密切注意摄政王多尔衮的行迹。

应该说,多尔衮刚刚去世的时候受到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十二月二十日,顺治帝降哀诏,用一种非常惋惜非常悲哀的语气向全国人民宣布多尔衮的死讯,并表彰了多尔衮的盖世功劳,还规定了二十七天内,无论官民一律服孝,另外禁止人民在这段期间内屠宰和办婚事。十二月二十五日,顺治帝再降诏书,加封多尔衮为皇帝,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

所以,下面的场面应该是预料之中的。当多尔衮的灵柩抵达京城时,顺治皇帝居然亲自主持盛大的迎灵仪式,而且脸上的哀痛之情人人都能看到,这显然麻痹了许多仍然拥护多尔衮的大臣。一边办丧事,一边让人进入摄政王府收回信符和赏功册,这么成熟的政治手腕很难想象是顺治能干出来的。

阿济格之死

谈迁在《北游录》里记载,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时突然发病,病中密召阿济格密谈。到底谈了什么,无人知道。只知道之后阿济格带着三百人马快马加鞭赶回京城,这事被大学士刚林知道了。刚林立刻启程,一昼夜疾驰七百里,率先进入京城,告诉皇帝阿济格的异常主动。各个亲王立即关闭九个城门,严守以待。阿济格到来之后,三百人马全部被拿下处死,至于阿济格下落不明。后来才发现,阿济格被幽禁了。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是不是派三百骑兵进京,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只有谈迁这个记载。但是根据阿济格刚入京就被囚禁,应该说,谈迁的记载是有一定根据的。

根据清朝官方史书的记载,多尔衮死后第三天,阿济格派人问正白旗的大臣吴拜、苏拜等人:“劳亲郡王什么时候可到?”劳亲郡王是谁,阿济格的第五子。吴拜等人政治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听阿济格派人这么问,意识到阿济格这是在跟咱们打招呼,要咱们支持劳亲。吴拜等人认为,一旦支持劳亲,下一步可能就是夺取政权了。为了防范阿济格图谋不轨,吴拜等人跟上面通了声气,加强防守。

说实话,当时的阿济格也是非常焦躁的,多尔衮跟他谈了什么,我们不知道。多尔衮肯定是不想权力旁落的。阿济格和多铎的儿子多尼当时被隔离了,阿济格曾经质问正蓝旗的护军统领阿尔津和僧格:“你们为什么不让多尼来我的府上?你们这些混蛋做得太过分了,你们居然还挑拨我跟劳亲的父子关系……”

总之,阿济格脾气很不好,搞政治的如果脾气不好那是要吃亏的。大家认为,阿济格过早地暴露了内心的想法,什么想法呢?企图占有正蓝旗和两白旗,抢班夺权。

阿济格显然不是搞政变的料,要是这块料的话,也不至于轮到今天才发威,早把弟弟多尔衮推上皇位了。

阿济格想收买的两个人,吴拜和阿尔津都倒向了皇上;皇上年纪还小,他们主要是跟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满达海几个亲王接触。阿济格图谋政变的计划几乎等于是公开了,阿济格打仗还行,搞这种事真让人摇头。

济尔哈朗就说了:“如果阿济格拿到两白旗,国家肯定要乱。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好好对付这个害群之马。”

但阿济格接下来的表现就像个傻蛋,他非但没有意识到情况对自己不利,反而公开地对济尔哈朗说:“我老弟多尔衮很后悔当初收养多铎的儿子多尔博,所以后来他收养了我的儿子劳亲入正白旗。”这意思无非是说,多尔衮很看好我的儿子,你们应该捧他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