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硬道理(第5/5页)
而正在这种巨大的变化即将发生的1989年夏天,37岁的弗朗西斯·福山710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提出自由与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恰逢其时的文章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苏联解体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亡。冷战结束,社会主义终结了吗?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吗?我们的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吗?711“怎么办”?我们还要不要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走下去?
从1989年到1992年,中国在这里纠结了三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还是继续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们在反思、怀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批判或坚持。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争论”。他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712“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13“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714
邓小平的讲话,不仅是一颗定心丸,而且是一剂强心针,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人们群众,他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1992年之后,“‘下海’成了千百万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政府官员、现役军警、学者作家、在校学生……争先恐后跳入商海。一时间,‘十亿人民九亿商’,……各种跳蚤市场一夜之间遍布全国城市大街小巷。‘第二职业’、‘小时工’成了新兴的时髦词汇。”“政府可以办公司,学校可以赚钱,教师可以兼职,官员可以做买卖,倒卖紧俏物资的可以合法牟利。”715
1992年,74岁的蒋学模下海,创办“复兰德经济顾问行”。
1993年,58岁的张贤亮下海,在宁夏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
“每个单位和个人似乎都在尽力寻找新的赚钱方法。1993年,甚至连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也象征性地拆掉了校园边上的一道围墙,盖起了一排由学校经营的商店。”716“国家人事部统计,1992年,辞官下海的有12万人,不辞官同时涉足经商的人超过1000万。”717
1992年之后的中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现在,只有2007年的波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才受到了一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