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12/12页)

1938年4月26日,蒋介石改派王缵绪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邓汉祥仍任秘书长,把省政府的一套班子装备了起来。

当一张张板凳安好,大家各就各位,蒋介石曾发现并为之头疼的那个特点再次重复:两套班子五个人,抱起了团。

两套班子是绥靖公署和省政府,五个人分别是主持西康军政的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主持四川军政的王缵绪、邓汉祥。五人轮流做东,以吃饭为名,商量如何表面拥蒋,暗中防制,以使蒋介石对川康无从下手。

眼看“以川制川”即将前功尽弃,全面破产,“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

这个“人”,就是王缵绪。

王缵绪对潘文华说,三个月后把省主席交出来,并非真心话,他不仅不想交还,还记挂着早日转正,把头衔上的“代”字给去掉,为此,他甘愿冒大不韪,上演一出潜伏的好戏。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缵绪认为自己已经是老蒋的人了,给老蒋充当探子,为其通风报信,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没什么好亏心的。

刘湘生前,很多人都说王缵绪早就是复兴社分子,其实并非事实。事实是,直到王缵绪担任代理省主席之后,四川复兴社才以此为契机,试图发展王缵绪入社。

正好那时候王缵绪急欲转正,却又找不到关系和门路,四川复兴社便通过王缵绪的秘书,告诉王缵绪说,只有加入复兴社,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那个省主席的位置才能做得牢靠。

王缵绪一听果然动了心,某天晚上,他跟着四川复兴社的人,偷偷跑进一间会议室,填了入社表,并向蒋介石的头像行三鞠躬礼,就此加入了复兴社。

虽然入了社,王缵绪自认还只是个小社员,所谓明知没地位,坚信有机会,不先立点功还行?

“五人团”每天的谈话内容,都会被王缵绪暗暗记住概要,然后通过复兴社这条线层层上报给蒋介石。

刘文辉找邓锡侯商量,认为留守川军的枪支多,子弹少,想让王缵绪少成立两个保安团,用节省下来的薪饷密购子弹,以备将来和蒋介石抗衡。

邓锡侯去跟潘文华一说,潘文华一拍胸脯,便去说服王缵绪。王缵绪表面一口应承,背地里却向复兴社告了密。

1938年5月,蒋介石任命潘文华为川陕鄂边区绥靖主任,前去修筑大巴山防御工事。

这其实是一条“一石二鸟”之计。抗战当然是第一需要,大巴山工事可防止日军沿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路线入川,从而动摇抗战后方,另一方面,潘文华的绥署由国防部指定设在阆中,与居于成都的邓锡侯、刘文辉隔开,主管西康的“邓、潘、刘”也就不能整天在一块咬耳朵了。

可是潘文华自有他的办法。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工事告一段落,他便称病赴蓉医治,又与邓锡侯、刘文辉凑到了一起。

随着武汉的“中央”各机关陆续全部迁往重庆,西南地方自保的yù_wàng也越来越强烈。当时便有谣传,说云南要投降日本人,蒋介石便催促云南军政首脑龙云前去汉口会面,以正视听。

龙云从汉口返回后,中途在成都与“五人团”闭门密谈,双方签订了一项对抗蒋介石,巩固各自地盘的联防密约。

王缵绪和众人一齐签约,签完了,他就捉摸着,如何把谈话和条约内容报告蒋介石。

正好这时蒋介石电约王缵绪前往汉口。王缵绪欣喜若狂,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密报起了作用,但同时还要装模作样,他把另外四人请到家里吃饭,吃饭时出示蒋介石的电报,一脸天真地征求意见,问究竟是去还是不去。

大家说去好了,怕什么呢,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

即便是坐上飞机之后,王缵绪仍然不知道,在蒋介石发出电约之前,尚有许多的曲折,其中的一条就是,对于他加入复兴社这件事,康泽事前不知道,事后不同意,蒋介石更是被蒙在鼓里。

复兴社的加入规定十分严格,凡是上层将领,必须蒋介石本人亲自批准才行,何况当时蒋介石已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以代替复兴社,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再吸收社员。

王缵绪以为他的密报会通过四川复兴社,直接报告蒋介石,其实四川复兴社并无这一职权,那些密报都是经康泽汇报的,康泽也并没有透露过王缵绪就是复兴社员,等于他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

眼看事情要穿帮,四川复兴社负责人史良骑虎难下,只得先到汉口见康泽,请康泽权宜从事。

康泽跟复兴社的大多数头目一样,缺乏新政学系那样的政治头脑和谋略,当着史良的面大发雷霆,说他是在胡作非为,应受纪律处分,坚决不肯让王缵绪入社。

无可奈何之下,史良找到国民党元老邵力子,请他给蒋介石进言。

经过邵力子说项,蒋介石召见史良,问明王缵绪的态度后,他点了点头:“可以,只要你们有把握,就照这样决定。”

蒋介石立即叫来侍从室主任俞济时,电召王缵绪来汉。

老头子都同意了,康泽也转怒为喜,带着史良一道去机场迎接王缵绪,并亲自领王缵绪去见蒋介石。

1938年8月1日,王缵绪在汉口正式就任四川省主席,终于如愿以偿。

联防密约是王缵绪带给蒋介石的一件礼物,蒋介石闻之勃然大怒,当即免去邓汉祥秘书长一职,其余省府人员也全部更换,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虽未受到处分,却也被吓到面无人色,再也不敢抱团生事。

蒋介石以一记敲山震虎,把“五人团”拆得七零八落,“后刘湘时代”川局动荡的状况自此基本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