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遍地都是焦土(第5/5页)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要是只会傻乎乎地张着嘴靠天吃饭,没准连毛毛雨都等不到。

李家钰个性倔强,但在屡次碰壁之后也学乖了。他设在汉口的办事处处长是黄埔学生,军政部长何应钦原系黄埔总教官,李家钰便让这位处长以师生关系去找何应钦,由何应钦开条子,从而领到了一批武器。

光有条子还不行。不怕官,只怕管,如果下面具体管这事的仁兄跟你过不去,仍然一场空。

李家钰从何应钦那里尝到甜头后,索性将“潜规则”进行到底,又花钱贿赂管发武器的各级官员,与此同时,他自己的生活却异常俭朴,连布鞋的后跟断了都不肯换新的,只拿一根绳子系一下就算了。

武器很快运来了,而且足以令李家钰眉开眼笑:中正式步枪、轻重机关枪、八二迫击炮、六零炮……这是一个渠道,另外一个渠道李家钰也不肯放过,那就是不停地朝顶头上司卫立煌要。

会叫的孩子有奶吃,卫立煌终于送来了一批俄式马克沁轻机枪。

在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即便你是只老鹰,身上也得有点猫头鹰的精神,能走猫步,还要会干鸟事。

第四十七军人员枪械一新,士气即刻高涨起来,不过李家钰再没有贸贸然去进攻敌军城池。

半年来的屡战屡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李家钰经常对部属说:“如今我们的对手是装备精良的日寇,在四川打内战那一套行不通了,要改变战术,重新学习。”

李家钰为川军确定的新战术,其实也是整个第一战区开始采取的新战术,那就是不以扼守城镇为目的,而是在中条山上打游击。

打游击战,八路军是公认的行家。李家钰派了十几个军官去八路军总部学习游击战术,回来后即开办干部班,组织游击战术的训练。

对八路军的群众宣传,李家钰也很欣赏。有一次他见到一个五十几岁的老爷子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在抬伤兵,抬得很起劲。旁人怕这一老一小吃不消,二人回答说,如果这点事都做不了,还怎么打日本!

李家钰触景生情,觉得要是能充分宣传发动,老百姓完全可以帮着部队抬伤兵、修工事,打起仗来就要省劲多了。因此他在开干部班时,还专门聘请共产党员任政治教官,以向其政训人员传授宣传技巧。

川军虽未主动出击,但其保障着平陆以南的黄河渡口平津渡,中条山的补给皆从此处出入,日军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你不攻他,他也要攻你。

自1938年8月起,驻扎晋南的龙山第20师团,汇合少部分伪军,向川军所据守的平陆一带一再发起“扫荡”,要夺取平津渡。

李家钰以运动战为主,辅以游击战,不仅保得平津渡不失,而且通过近战歼敌,杀伤日伪军达七八百人。

双方鏖战时,第四十七军有一个炊事兵正挑担送饭上来,看到战壕内已经短兵相接,拼上了刺刀。

好不容易送来饭,没人光顾,送饭的怒从心头起,他把饭桶一放,抽出扁担,就向就近的几个日伪军劈头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你们个臭死再说。

拼刺刀是个需要专心的活,没人留意到背后还有偷袭,而且用的既不是刺刀,也不是马刀,竟然是根扁担!

扁担也能杀人,当即就有两个家伙中招倒地。周围的日伪军惊慌失措,不知这是何方高手,全都围了上来,炊事兵杀红了眼,浑然不惧,抡起扁担就是一顿横扫。

第四十七军本已处于劣势,一看炊事兵都如此之猛,全都激动起来,乘机将冲上来的日伪军全部击溃。

炊事兵全身八处负伤,但完成了这么牛的一次壮举,伤痛都已无所谓,当下他背着缴获的三支三八式,笑逐颜开地走下了战场。

炊事兵的事迹代表了第四十七军的士气。蒋介石和卫立煌都明令嘉奖,颁予奖章,并给这位炊事兵在四川老家修了一所房子,以资奖励。

1938年11月,李家钰升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仍兼第四十七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