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统一之战(第7/7页)
布置完后,杨森当众表示:“英人野蛮成性,竟然能干出炮击万县这样灭绝人道之事,幸好被我击退了。倘若再来川反扑,杨某誓当一个不留,将他们灭个干净,以雪国耻而惩强暴!”
万县的某些胆小士绅,害怕英军再来进攻的话,会造成比“万县惨案”更大的损失,都偷偷跑来请杨森对英人服软。杨森把眼睛一瞪:“我死以后,你们再去讲和好了。”
英方说要加派军舰,不过是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把戏,见杨森动了真格的,甚至有了要拼命的架势,反而撑不住了,只得求助于北洋政府,以便恢复和谈。
1926年9月16日,北洋政府派代表与英方在军舰上举行谈判,达成了赔偿损失以及英方保证约束英舰等几项协议。
协议有了,英国人便想要回被扣船只和英军尸体,杨森却拖着不肯给,一定要英方先赔他的损失(即沉船部分)再说。
杨森粗中有细,协议上说的赔偿,是说“互相赔偿”,也就是英方须赔中方在“万县惨案”中的损失,但反过来,因为两艘英轮被扣,影响了它的生意,中方也得把这笔钱赔给英方。
不是说怕英国人以后会不认账,而是这乃一笔细账,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算。可是当时政局变化太快,明天都不知道是谁当家,如何熬得起。再者,中国人的脾气,向来是激动得快发散得更快,你别看现在示威游行,人人脸红脖子粗,没准几天一过,就没人记得这件事了。
杨森很清楚,如果他现在不拿点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互相赔偿”注定会不了了之(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一直拖到年底,英方拖不下去了,不得不先在暗中把赔偿金付给杨森,才领回轮船和尸体。
英国人理应对杨森切齿痛恨才对,可是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杨森是个勇敢的东方军人,对之又敬又畏。英国海军扬子江舰队司令推度少将一定要见见这个传说中的“杨森将军”,为谋一面,专门请万县的洋牧师牵线,登门进行拜谒。据说还有一位英国高层军官因为仰慕杨森,将他的一只狗取名为“杨森”——不要误会,中西文化不同,老外给狗取人名不是糟践而是尊敬。
杨森曾给所属部队撰写十首军歌,其中一首为:“男儿乘风破万里,最好沙场死。国辱未雪怎成名,宝刀携出征。”
“川中吕布”其实可爱之处甚多,虽然他当时还不知道今后会爆发那场惊天动地的御侮战役,但“国辱”到来时,仍然不假思索地抽出了宝刀,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