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真命天子(第5/8页)

此谓以神治军。万事开头难,历史上的诸葛亮走出茅庐时才二十多岁,一个看上去乳臭未干的小伙子,难怪关羽张飞要为难他了。

与之相比,刘从云最大的缺陷也是年轻,不过不是年龄大小上的年轻,而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看起来还太嫩。

有人甚至为刘湘叫屈,说刘湘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会被“刘神仙”耍呢?

旁边立即有人纠正:“不是神仙耍刘湘,是刘湘耍神仙。”

第三个人笑了:“你们都错了,他们是互相耍,刘湘耍神仙,神仙耍刘湘。”

“耍”当然是很刻薄的用词,你要搬到过去,能不能说刘备在耍诸葛亮,诸葛亮也在耍刘备呢?

或许换成借用就比较好理解了。刘备要建立功业,就得借用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社会关系,同样的,诸葛亮若不依倚刘备为“主公”,也只会在南阳沉寂一辈子,他那自比于管仲、乐毅的志向又怎么可能实现呢?

刘从云的志向可不小。

就像刘湘最初只想当个普通军官一样,刘从云在摆八字摊头,乃至于转行传道那会儿,估计也不过就是想发个财致个富什么的。但是有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叫做马斯洛的美国老外不是说过吗,人的需求要分层次,吃饱喝足只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这个需求满足后,一层层往上去的平台还多得很哩。

刘从云吃饱喝足致了富,又有这么多信徒对他顶礼膜拜,自我感觉一直在向“超凡”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更高点的个人需求,那就奇了怪了。

要知道,刘从云的“孔孟道”还打着孔孟的招牌,而孔孟可都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在入幕之前,刘从云就时常对他的信徒们说:“我道是孔子的先天大道,自然也要按照孔子的教训去做,先修身,后齐家,最后要治国平天下。”

见到刘湘时,刘从云那一声失态的大呼,并非完全做作,他是真的认为从此有机会“治国平天下”了。

贴身弟子们对刘从云的心理摸得很透,过后马上编出段子:“因为刘备在三国时没有能统一全国,所以留下遗恨。这次玉皇大帝派从云老师(指刘从云)下凡,就是要做大事,保卫汉室江山。”

刘从云自己也毫不掩饰,他说:“当此中原逐鹿,乱世出英雄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作中流之砥柱,舍我其谁!”

人人都以为刘从云只知道装神弄鬼,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更热衷的其实早已不是这个,而是如何在政治圈内一展拳脚。

注意,“神仙”不过是我的外衣,从政才是我的核心。

刘从云政治舞台上虽然年轻,但在神坛上早已是万人仰望,这时候“神仙”外衣就能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刘从云的信徒,除大多数为基层农民外,也有地方上的士绅甚至袍哥,刘从云便从这些信徒中挑选出一些能说会道、善于交际的人,并且逐个给他们大灌迷魂汤,说你的根基很好,是前代某某(历史或小说演义中的出名人物)转世,今后前程远大,定能安邦治国。

打足了气之后,刘从云便以这些人为骨干,派他们到处活动,在中上层社会进行宣传和拉拢。

为什么刘湘早早就知道了刘从云的名字,说到底,还不是宣传的结果。

渐渐的,入道的川军将领已不仅仅止于重庆。这些人有的是被刘从云派出的骨干拉拢,抱着姑且一试的目的;有的是通过刘湘介绍,想跟刘湘攀个关系,以寻求保护;有的干脆就是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看你们都加入了,觉得自己不入不太好。

他们还只是一些小诸侯,但作为开头,这已经足够了。刘从云又在成都、万县分别设馆,以容纳这些上层人物,事后他告诉自己的弟子:“从此英雄入彀了。”

就在一切都操持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刘从云突然离开重庆,前往武汉。

给信徒及外界的说法,是重庆和成都道馆的“灵根”没有调好,刘从云作为教主得四处云游去“调”一下。

实际的原因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而且仍跟政治紧密相关。

这一年是1927年,四川以外的政局变化极其剧烈,先是南方发起的北伐之役在长江流域打垮了吴佩孚,接着,又出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南京,汪精卫在武汉,两个南方产的国民政府一母同胞,却相互对峙。

南北谁胜谁负,基本已有定论,起码长江流域这一块是没有疑问了。川中诸侯不论大小,全都是转舵行家,一夜之间便全都“咸与维新”,宣称服从国民政府,并受编成为“国民革命军”,其中刘湘反应最快,在加入国民党后,第一个就职为第二十一军军长,其他有点实力的诸侯也都有样学样,相继当上了“革命军军长”。

如果说这一点比较好解决,下面就比较难了。

刘存厚的谋士吴莲炬在“隆中对”中,曾提出一个外拥中央,内固实力的策略。问题就在于你拥谁为“中央”呢,是南京,还是武汉?

最稳妥的办法是等等看,事实上,大家也都在等,就等南京和武汉决出胜负,但是稳妥有时就意味着落后,一旦人家那边尘埃落定,封王拜侯可就没你什么份了。

要做大事就得冒点风险。刘湘像受编时一样,又是首先行动,暗中将赌注全部押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一心北伐,对四川境内的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刘湘这样的川中实力派主动投靠,当然没理由不高兴,因为那就意味着他起码可以通过刘湘“以川制川”了。

为了方便联系,蒋介石专门在上海买了一部短波无线电机送给刘湘。据说当时这种短波无线电机一共才三部,另外两部,蒋介石自用一部,还有一部给了白崇禧。

刘湘除与蒋介石直接通电外,还派代表专驻上海,应该说南京那边没什么问题了,他所顾虑的是武汉。

“神仙军师”去武汉,一方面是窥测动静,另一方面也便于从外部总揽四川局势。

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还未出现时,刘备总是多灾多难,几乎让每个读者都为他揪一把心捏一把汗,自从有了孔明之后,大家就安心了,大可以吃着爆米花看闲书。

孔明在时,百战百胜,即便不在,不还留下了“锦囊妙计”嘛?

刘从云临行之前,也给刘湘留下了一个“锦囊”,让他在碰到困难时如此如此。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当刘湘在重庆做他的“新野事业”时,杨森在万县也没闲着,而且两人都碰到了如何团结内部这一棘手问题。

杨森可来不了刘湘那种哭哭啼啼、欲说还休的酸样,也绝不会装成戏剧里受了委屈的小生,一个人跑到角落里去跟部下将领们玩躲猫猫,当然更没那么多心眼如刘湘一般搞“以神治军”,他只会下狠劲硬压,采用的是所谓“强干弱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