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战擒二王(第18/19页)
他的胜利,他要第一个和她分享。两个人已经好几个月没见了,一见面便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仗已打完,且夫君也要回家了,为何还要让妾来这里呢?”长孙氏羞红着脸说。话虽这么说,对李世民派人接她过来,还是很开心。
“不是想你了吗?”李世民轻声说,“拖一天都是煎熬!”
其实,想长孙氏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想让长孙氏看一看这座他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的城池,还想让她感受一下洛阳百姓对他的感激和拥护。
“洛阳是个好地方,有很多美景,娘子肯定会喜欢的。”李世民说,“儿时,父皇常常带我来洛阳游玩。”
洛阳对李世民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并没有到李渊常带他来游玩的地步。之所以对此地有感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曾给他留下过一段美好回忆。
“明天吗?”长孙氏微微蹙眉道,“妾想明天为洛阳百姓发放粮食!”
“发放粮食?”李世民说,“娘子放心,这事不用你去。洛阳收复后的第二日,我已经吩咐开仓放粮了!”
长孙氏轻轻摇了摇头。
“那是朝廷做的,妾想以个人名义去看望洛阳的老百姓。”长孙氏又说。
“不行!太危险了!”李世民脱口而出,“谁也不能保证百姓里面不会混有王世充的残余势力。”
“夫君放心,如今大势已定,即便有王世充的残余势力,也不敢怎么样。再说了,妾想去,是因那些被围困了七八个月的老百姓,在这段时间,很多穷人都被饿死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就是这场战争,作为战争的一方,即便是胜了,对百姓也是有罪的。”长孙氏说。
李世民唉了口气说:“娘子又妇人之仁了,战争就是这样的,现在他们已经很好了。王世充控制时,洛阳就是个刑场!”
“那就当妾是在赎罪吧,为这场战争给无辜百姓造成的伤害而赎罪!”长孙氏眼睛红了。
战争是残酷的,在这七八个月时间里,身在长安的长孙氏没有一天不在为李世民担心。如果不是幼小的儿子需要她,她一定会什么都不顾地来到洛阳的。除了是为李世民担心,还在为洛阳的百姓担心。在听说洛阳百姓因为这场战争,被唐军围困,死者众多后,她还曾去寺庙为李世民祈福,为洛阳百姓祈福,祈祷战争能快点结束,祈祷她的夫君能早点凯旋,百姓少受点苦。
听长孙氏这么一说,李世民有些惭愧,心想,自己只想着怎么打赢这场仗,倒没想过战争会给百姓造成伤害。长孙氏看出了李世民的愧疚,又反过来安慰他说:“夫君是干大事的,干大事者不拘小节,夫君打仗,自然只应该想怎么赢,不用想其他的。何况夫君打胜仗,收复洛阳,不也是为了洛阳百姓吗?听说那王世充很残暴,百姓过得很苦。这下好了,洛阳的老百姓不用那么苦啦,也不用饿肚子了。”
长孙氏这几句话一说,李世民又高兴起来,点头道:“娘子所言即是,既然娘子要去给百姓发放粮食,那就让我陪着娘子去吧!”
“夫君还是去做您该做的事吧!夫君累了几个月,辛苦了,那些将士们也累了,你们好好休息休息,喝酒庆祝庆祝!这种事就交给妾来做吧!”长孙氏抚摸着李世民那比出征前瘦了一圈的脸,心疼道。
“娘子都要为这场战争,为给这里的百姓造成的伤害赎罪。身为战争的一方元帅,大唐秦王,更应该和娘子一起去赎罪。再说了,娘子一个人去我不放心,就让我在娘子身边,保护娘子吧!”
李世民并非是在开玩笑,他确实不放心长孙氏去,虽然可以安排人在她身边,保护她的安全。当然,除此而外还因为长孙氏的那席话,让他心里一动,如果能和她一起为百姓送粮食,不就能让洛阳百姓看到一个亲民爱民的秦王了吗?
李世民决意要去,长孙氏想了想也没再拒绝。她也觉得,李世民去了会更好,虽然收复了洛阳,可还有比收复洛阳更重要的,那就是收复洛阳百姓的心。李世民能亲自为百姓发放粮食,不正是获得民心的最好时机吗?
就这样,李世民骑着马,跟在了长孙氏坐着的轿子旁,轿子后面则是拉着粮食的马车。每到一户,长孙氏都要下轿,和亲自提着粮食的李世民一起送到百姓面前;遇到那些困难的,生病的,长孙氏还会拿出银两给他们。
在遇到一家失去亲人的孤儿寡母时,长孙氏甚至从头上取下金钗,送给他们。
洛阳百姓在知道给他们亲自送粮食和银两的是秦王和秦王妃后,感动不已,不停给他们磕头致谢。
“多谢秦王、秦王妃!秦王、秦王妃千岁,千岁,千千岁!”每到一家,百姓都会跪下来磕头,喊出这样一句。
看着百姓那一张张带泪的笑脸,李世民想,还是他的娘子想得长远。得中原者得天下,若他得了中原百姓的心,那天下不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了吗?
李世民越想越高兴,给百姓送粮也就更起劲了。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一处没有门牌的府邸。这样的高门大院,怎么会没有门牌?李世民想。
遇到这样的人家,他们本是不需要停下的,这样的家庭不会缺少粮食。不过,就在李世民骑马已走过这座府邸时,他突然勒马停下,回转头看着那大门,喃喃道:“怎么这么熟悉?难道是她家吗?”
见李世民停下,随从和长孙氏的轿子也停了下来。
“这是不是韦府?”李世民问回到他身边的随从。
“回大王,是韦府!”随从说。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位小姐的模样:面若银盘,身形高而瘦,很少笑,一笑便像明媚的阳光般让人温暖。
李世民想起的那位小姐叫韦珪,原是京兆韦氏长房之女,嫁给了隋代大将军李家,她的夫君本是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不过,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将军李家,却在公元613年出了事。
公元613年,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结果失败,李子雄和儿子李珉一同被抓,砍了头。韦珪这个高门淑媛,因夫家谋反,也就成了罪官家属。虽然娘家动用关系,免除了她和她女儿的死罪,但却也在当年被充入宫里做了宫婢。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李渊在大赦天下之时,韦珪理所当然地被第一批释放,回了韦家。
经历了王世充的谋反称帝,又经历了李世民的围困洛阳,韦家索性将门头上的韦府两字取掉,以免又受到什么牵连,惹出什么祸端。在王世充和李世民争夺洛阳时,韦家整日缩在府里,七八个月出不了门,虽是大户人家,不会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落个饥饿致死,却也熬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