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5/21页)
要立功逞能的郭药师及时献上一条奇袭燕京城的计策。这条计策大胆泼辣,要冒相当的风险,但是郭药师言之凿凿,似乎很有把握。按照形势来分析,也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很多高级将领都支持它,刘锜也支持它,刘延庆对此也有很大的兴趣。既然大家的意见一致,经过一次军事会议的详细讨论,确定了奇袭的具体部署以后,就迅速行动起来。
十月二十三日夜晚,杨可世、郭药师率领先行军,然后是刘光世率领接应军,两批人马,先后出发。他们要绕到辽大军的背后,乘敌之虚,迂回曲折地前去奇袭燕京。计划经过周密研究,切实可行。在付诸实施时,一切也都很顺利。只要奇袭得手,两百多年来的辽局,在两三天就可以见分晓。而北宋建国以来一百多年的军事活动,也没有比这次奇袭更加重要的。因此奇袭军出发后,大家都在兴奋、紧张地等候捷报。
4
好像一根绷紧得太长久的弦线,如果不是一下子绷断了,就会失去弹性,慢慢地松弛下来。残辽政权中大部分统治阶级的心理状态就是这样。经过十年来辽、金之间的血战(那是一系列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激战)以及这一两年来风雨飘摇的动荡形势(那是数度使他们濒于亡国边缘结果又奇迹般地把他们保存下来的动荡形势),特别是经过这几个月以来决定归降宋朝以后,又发动了一次大战打败宋军,胜利了又把大军撤退以缩短防线的微妙局面以后,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培养成一种安之若素的心理,并没有那么紧张、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也不是上下一致,发愤图强,力挽狂澜,反而是乐天知命,变得相当安定和轻松了。他们既没有把刘延庆的十万大军压卢沟河而阵、直薄京师的处境看不得了的大事情,更不会觉察到北宋军已经在发动一场将在未来几天就可以决定他们国家命运的奇袭战,而加以预防、反击。
总而言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处在一种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中。这是持续得太久长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造成的后果。
目前辽政权的中心人物是萧皇后——她的闺名为普贤女,成年后嫁了已被封为国王的耶律淳,被册封为德妃。随着耶律淳晋级为皇帝,她也晋级为皇后。耶律淳逝世后,她改元称制,已成为事实的女皇帝,但在称呼上仍保持皇后的称号。如果单从表面上看来,在决定她国家命运的前夕,十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她也和平常一样安闲地处理政务,和平常一样安闲地与大臣们筹商御敌之计,只有一点儿区别,就是在当天傍晚,她发出了明晨要到卢沟河前线去御驾亲征的命令。摄政的皇太后御驾亲征,是辽的传统。当年澶渊之役,景宗睿智皇后萧燕就带着小皇帝圣宗御驾亲征,几番冲锋陷阵,最后定下和约,被传为一时盛事。如今萧皇后以祖宗为法,也要发动一次亲征。对于她,好奇和炫耀的成分多于悲壮的成分。因此,即使下了这样一道不寻常的命令后,她的态度还是像往常一样端庄矜重,从容不迫,有着充分的自信,丝毫不显得慌张失措。
难道以聪明、能干、见事明白著称的萧皇后没有看出危机已迫在眉睫之间?不错,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否则她怎能从一个普通的贵族妇女一跃而居皇后之位?她的这个皇后并非依靠丈夫之力,而是丈夫依靠她微妙、灵活的手腕,才坐上皇帝的宝座的。她确实是聪明、能干、见事明白的。可是聪明人有时也会干蠢事,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局面、控制局面,主观上自信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却常用一双自作聪明的手亲自铸造了危机,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而不自觉。
在人类历史中曾有屡见不鲜的例子表明以聪明、能干为其特点的典型人物总是得到了很多、失败于一夕,在非决定性的事务上积累了很多便宜,在决定性的事务上一败涂地。除了思想麻痹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外,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
萧皇后一生复杂的经历,正好说明她是属于上述的一种典型。
萧皇后出生在一个中上级的奚贵族家庭,她攀上了一门好亲。自从与耶律淳结婚的第一天开始,她就理所当然地进入辽的最高统治层,并且开始了一帆风顺的政治和交际生活。她一贯地运用不露声色、不着痕迹的巧妙手段,协调各方面的人事关系,博得从天祚帝以次的契丹、奚贵族以及汉儿的高级南面官等一致的好评。一般说来在男性中间普遍获得好评的妇女,未必能在同性中间获得同样的声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一条物理规律也适用于人事,她却与众不同地能够使同阶层的妇女们也对她产生好感。这是因为她运用了另一条物理规律:减少摩擦面就能加速事物运动推进的速度。这一条物理规律似乎也适用于人事。从两性之间得到的好声誉给她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她使得老拙无能的丈夫突出于所有的宗室之上,高居贵族的首席,后来又使他成为皇帝。其实以“亲”“尊”“能”这几项标准来看,他都轮不到皇帝的座位。很显然,这是靠贤内助替他铺平了道路。后来她又使脾气急躁、有勇无谋的哥哥萧干居于实力派的耶律大石之上,封为四军大王,统帅全国的军队;又使得资格比较后进的南面官汉儿李处温处于老资格的左企弓、虞仲文之上,雄踞首台之职。在文武两方面,她都能左右逢源。当丈夫病危之际,她已经在事实上代替丈夫日理万机。丈夫逝世以后,无子可传,在名义上,她也取得摄政的地位,改元称制。这个位置对于她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不着花多少气力,制造什么舆论,自然而然地就落到她身上来了。
现在她面临着北宋军队的进攻,面临着境内汉儿,甚至还有契丹人、奚人、室韦人、渤海人等参加在内的武装反抗,面临着奚、契丹两大族贵族之间的矛盾等麻烦事情。这一切都难不倒她。她抱着充分的自信坐上了宝座,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地着手去解决这些难题,相信一定能够妥善地解决它们。如果没有这一股气凌山河的气概,她就没有勇气登上这个宝座了。
可是她毕竟碰上了一件以她的聪明、能干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她导演不好《将相和》这出在现实政治舞台上演出的戏。她没法在耶律大石与李处温的矛盾中间想出一个妥善的、可以两面摆平的好办法。形势逼得她非要在两者之间有所取舍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