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第5/5页)
总之,东晋国学不盛,原因一是“世尚庄、老,莫肯用心儒训”;二是士庶分别不严,“士君子耻与其列”;三是“考课不厉,赏黜无章”,管理混乱。高门贵胄志在玄理,耽于享乐,自有九品中正制与清官入仕迁转之途保证其仕途亨通,自然无意于学业了。察举与学校制度,由两汉之盛到东晋之衰,是社会政治文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
【注释】
(1)参见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142页。
(2)参见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西晋王朝对待吴人”条,72~74页。周先生以“昔吴土初附”为西晋公元280年平吴事。此取其说。
(3)潘滔语中有“足下应和鼎味”语。“鼎味”为商代伊尹故事。《韩非子·难言》:“(伊尹)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后世“和鼎”多指执政居相位,而潘滔之“应和鼎味”语显非此意。《北堂书钞》卷六八“毗佐三台助鼎和味”条:“《汉旧仪》云,太尉、司徒长史,秩比二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鼎和味。其迁也多据卿校也。”是汉之“和鼎”指公府长史。又《崔敬邕墓志》:“起家召为司徒府主簿,纳赞槐衡,能和鼎味”;又《元 墓志》:“寻辟上台,为骑兵参军,助调醹味”。是元魏之“和鼎”指公府之主簿、参军。知潘滔之“应和鼎味”,大约是指就任公府之掾属僚佐。应征辟而为公府掾,在魏晋南北朝亦是士族高门子弟习惯性的入仕方式之一。由《晋书·王接传》可知,由此入仕,地位亦较秀孝察举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