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页)

吴府内宅,是一座花园式的庭院,充满江南的韵味。整座内宅占地九亩六分,院中池塘,水面二亩八分,塘内睡莲碧绿,游鱼穿梭;东南西北方位各有一小小码头,石条台阶直通水底,面南北向码头石桩上系一小舟,可供三人同泛舟水面。池塘岸边冬青、红柳、芙蓉、海棠、月桂、石榴、青松、翠柏、中国槐各有领地,其间散布着片片花圃,菊花、鸡冠花、太阳花、米兰花、芍药花、月季花……点缀其间,石鼓、石条、石桌分布于树荫下,池塘中心假山上还有八角亭,红栏垂柳,略显北方粗犷景貌。

内宅门是圆穹建筑,但圆穹内又是框式结构,门两边爬墙藤密密匝匝,朱红色的门扉上黄铜狮头口衔梅花图案,是难得一见的艺术佳品。

内宅正堂是一座五间一担式的飞檐滚脊建筑。吴聘、周莹大婚之礼将在此举行,因此正堂内外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新郎吴聘听到大门外鞭炮轰响时,急忙整理好衣冠,在书童搀扶下,向内宅门走过去。在新娘步入内宅门,跨过火盆,切断不归路后,他得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婚礼大厅,完成标志他们新生活的开始与成家立业的礼仪。

唢呐再次吹奏起《百鸟朝凤》的曲牌,大门外新娘下轿的吆喝声传进宾客耳里,高亢的迎花轿歌声在蓝天下回荡:

通喜报,喜通报,嫁妆礼盒前头到。

一队乐人来开道,后面抬的是花轿。

下了轿,响鞭炮,搭了天桥撒草料。

入了洞房揭头罩,新郎喜来新娘笑。

吉祥神前把表瞧,这才是今世的姻缘前世造。

歌声中,十二个年轻汉子高举着双臂,围着新娘前前后后跑动,不停地把红毡从新娘头顶传过,铺垫在新娘要走过的路上。搀扶新娘的伴娘,则不停地提醒着新娘脚朝哪里踩,以免走出红毡。婆家拥亲的人,则不断把斗中混合的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媒婆紧随新娘,扯开嗓门儿唱着:

花轿到门前,鼓乐一声喧。

天仙送贵子,撒谷福无边。

今日喜临门,吴府迎新人。

凤凰拜花堂,红花戴胸前。

郎才配女貌,鸳鸯结同心。

亲友喜洋洋,媒人笑春风。

新娘被簇拥着穿过人巷,进入内宅门时,吴府上下迎亲的女人们齐唱起了《谢媒歌》:

养儿养得满院红,媒人能把事办成。

百客百宾齐声赞,媒人恩情念一生。

当众谢媒古来礼,一个红包表心声。

歌声落,身披红绫戴红花的傧相拖长了声音喊道:“新娘跳火塘,一心相夫百年长;儿孙满堂喜洋洋,敬老爱幼乐安康。跳火塘——”

一盆火苗跳跃的木炭火,摆在内宅门内路中央,伴娘提醒被红盖头罩住视线的新娘:“把腿抬高,跨大步——”

新娘闻声轻声说:“松开我胳膊,让我跳过去。”

伴娘应道:“小心,火盆大着哩。”

新娘笑道:“再大也挡不住我。”话音刚落,只见一团红光一闪,新娘已站在火盆前三尺远的地方。

院中即刻爆发出一阵“好啊”的喝彩声,纷纷道:“看来新娘子身手不凡呀。”

新娘随身丫鬟骄傲地说:“我家小姐是个文武双全的美佳人呢。”

新郎吴聘立在路正中,只等新娘跨过火盆,便扯起红绫,引导新娘进入正堂拜天地,不意新娘一纵身从火盆上跳过,一下踩在他脚上,吴聘忍不住哎哟了一声。新娘从盖头下看得清楚,急忙伸出右手,一把抓住弯腰摸脚尖的新郎,轻声问道:“踩疼没有?”新郎一听忙说:“没,没,谁知你一步跨了五尺远,正踩在我脚上!”

“千万别叫出声来。”新娘叮咛声中把红绫一头塞在新郎手里说,“慢点走。”

新郎忘了脚尖疼,扯住红绫转身就往前走。绕过池塘,进入正堂,傧相高喊:“吴聘公子、周莹小姐新婚大礼开始:一拜天地——”

新郎新娘双双跪拜站起。

傧相又喊:“二拜祖宗——”

新郎新娘二次双双跪下站起。

傧相再喊:“三拜高堂——”

新郎新娘朝坐在正堂祖宗牌位左下边太师椅上的吴尉文叩过头后,吴尉文含泪点头,把两个红包递给儿子儿媳说:“爸祝你俩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新郎新娘跪拜站起时,新郎往后闪了一下,像是要站不住一样,咬了咬牙才站稳。

傧相又喊:“四拜宗亲——”

接着喊道:“夫妻对拜——”

新郎新娘互拜,又转身面对嘉宾贵客拜过,傧相大声喊道:“新郎新娘入洞房——礼

成!”

吴府内各院少爷小姐,哄笑声中,簇拥着新郎新娘向新房走去,贺客们则在吴府家人引导下,走向各院芦席棚里。瞬间,参加婚礼的六百多名贺客,各归其位,内宅内仅剩下五十几位官吏与吴尉文的生死之交。闲不住的孩子们,则在前后院内和席棚中窜来窜去,追逐嬉闹。

吴聘将周莹引导进入洞房后,胃里一阵上翻,弯腰干呕了几声,就要向下倒去,紧随他身边的书童背了吴聘,便往书房奔去。由于事出突然,周莹并没多想,只好一个人进房,坐上了炕。吴聘不在,盖头自然没人敢揭,所以凑热闹的人一直无法看清周莹到底长啥模样。

洞房里传出阵阵哄笑声。吴聘自小就是病秧子,他缺场,也没人在意。周莹不知详情,见不到新郎,心里自然有点不好受,又不敢说出口来,一个人闷声任人闹着、挤着,宽敞华丽的新房塞了个水泄不通。吴府马夫陈三学的女人陈二娘,站在新娘炕前唱着古老的《撒床歌》:

欢天喜地进新房,东家请我来撒床。

进新房,抬头望,砖铺地,纸裱墙。

八仙桌儿当中放,送子娘娘笑眼张。

上面画儿真吉祥,高高贴在炕墙上。

一幅画的鸳鸯配,一幅画的是凤求凰。

锦绣帐,罩大炕,两边挂在金钩上。

欢笑声中手携手,抬腿就能上热炕。

陈二娘十六岁嫁给陈三学,十多年里都在吴家土地上流汗,虽然无冬无夏,没春没秋,但不缺吃穿,不缺零花钱,因此对老爷是感恩戴德。在她眼里,吴尉文不仅是一堡之主,而且是全堡人的衣食父母。吴尉文把上千亩土地,交给全堡二百多户来自四面八方、无依无靠的佃农耕种,每年每亩地仅收三斗租粮,逢旱遇灾,便免收地租;还给无房者盖房安室,使他们成为安吴堡的长住居民。几十年来,安吴堡平安祥和,没发生过一次匪盗贼偷事件,在泾阳、三原、淳化、高陵一带是唯一的太平福地。所以,安吴堡人便编了许多民歌小调,来歌颂自己的故乡,歌颂给安吴堡人带来安居乐业日子的吴大官人。《撒床歌》本是流传渭河南北两岸的婚娶民俗歌谣,各地为了凑热闹,许多自乐班子和民间艺人便各取所需,信口唱来,添词加句,越唱越长,唱到清同治时期,《撒床歌》已变成一首长达二百五十六句的歌谣。今儿个吴尉文为自己的宝贝儿子娶亲完婚,陈二娘一早便进得吴府,忙前忙后,一心为吴聘娶妻唱一段吉利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