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第19/20页)

虽然自18世纪以来,洗浴的私人空间已经开始出现,但浴盆、马桶等依然被视为不洁、污浊的东西,以至于185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 1800—1874)想在白宫安放一个浴盆,竟激起了 极大的愤怒;直到1877年,美国的第19任总统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 1822—1893)才算终于在白宫有了自己的浴室。在1880年代,只有1/6的美国家庭拥有专用的浴缸。虽然缓慢,但浴室作为一个重要的室内空间毕竟在维多利亚时期日渐受到重视,浴室专用设备的设计也开始出现了。当然,这些设计也带上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各种传统装饰动机的混杂使用,连洗手池、厕所马桶也都加上了烦琐的装饰细节。

尽管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师们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基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但他们在作品中对于古典风格的模仿大多非常笼统,而非准确的“还原”。凸凹有致的轮廓线、装饰密集的面料、烦琐的故事性雕刻……他们热衷的这些手法削弱了他们所模仿的那些历史风格的棱角,只留下一个似是而非的“历史”躯壳,而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氛围。

(三)维多利亚时期的产品设计

直到19世纪,产品设计的种类还是相当有限的,除了家具、炊具、餐具,为数不多的玩具之外,还有些交通工具、枪械武器,此外还有少量科学仪器。

不过,从19世纪开始,这种状况开始有了改变。倚仗持续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一个有益于贸易和国际竞争的政治、经济氛围中,制造业不断加速扩张,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1790—1900年,仅仅美国专利局,就收到了60万份新的专利申请,其中包括大量可以用在农场、工厂、办公室和家庭里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新设备、新产品:机车、蒸汽船、自行车、打字机、计数器、收款机、电话、录音机、洗衣机、缝纫机……面对这些从未有过的新产品,设计师们也面临着建筑师所面对的同样问题:需要为这些新产品披上一件历史风格的外衣吗?这些机械化生产的结晶是否应该有与其自身相应的新风格?

英国银匠约瑟夫·安格尔设计的酒具(1851)。

19世纪初英国著名火器设计师山缪尔·布鲁恩设计的燧发手枪。

俄国画家爱德华·彼得洛维奇(Edward Petrovich)笔下的俄国沙皇马林斯基宫中的蓝色客厅(Blue Drawing room in the Mariinsky Palace)。

W.索恩希尔设计的维多利亚风格剪刀。

1900年美国民族收款机公司出产的441型收款机。

19世纪初的另一款收款机(生产厂家不详)。

法国设计师欧金·维奥列特-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设计的洗手池,曾在水晶宫展出过。

英国爱德华·约翰公司(Edward Johns & Co.)1890年出品的抽水马桶。

大多数设计师选择了面向过去、师从自然。从水晶宫里展出的许多产品的设计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

英国银匠约瑟夫·安格尔(Joseph Angell)设计的一套酒具算是个极端的例子。这些源于哥特风格的酒壶、酒杯,其把手扭结纠缠到让人难以握住,壶身上凹凸不平的复杂花纹让清洗成为麻烦。英国刀具商人沃尔特·索恩希尔(Walter Thornhill)设计的剪刀,其上的华丽装饰,让人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展览会上的一座取暖用的暖炉,其上的装饰性古代骑士铠甲比炉子本身大得多,就连实用性很强的枪械,也被刻花、贴金、镶上象牙手柄。

得益于当时已经出现了许多可锻可铸的新材料(如铸铁、成型纸浆、橡胶等)为工业产品增加更多的装饰细节,并且批量生产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当时的产品设计,往往流于两个极端——或者是因循守旧地抄袭历史上的传统风格,而不顾及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烦琐、过饰,华而不实;或是简单地顺应工业生产流程,不顾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审美需求,产品虽然具有使用功能,但粗糙、简陋。19世纪出现的一款收银机就是一个例子。随着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交易量越来越大,收款机也就应运而生了。功能虽然不错,但设计却让人不敢恭维——要么精雕细琢,弄得像是个首饰盒子;要么简陋不堪,用铁皮将一堆齿轮、转轴遮盖一下就好。这样的情况,当然会引起诟病。社会上和设计界的部分人士将丑陋归罪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回归到手工操作上去。

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还是有很大进步的。除了用工业生产方式加工,大大降低了成本之外,产品的功能性和易加工性都有重要的提高。例如美国柯尔特·彼得逊公司生产的单发、0.44口径的左轮手枪 (于1835年获得专利),在水晶宫展出时,虽然曾因为外形简练而被嘲讽为“丑陋”“土气”,但傲慢的英国人也不得不为其优良的功能性而折服。尤其这把手枪的配件都是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不但加工速度比手工操作快得多,而且精准度也高得多,部件容易互换,因而维修方便,成为第一把商业化批量生产的自动手枪,并且很快就改进到可以连发五六颗子弹。

另一个引起工业生产大变革的先声是装配线的出现。费城的发明家奥利维·伊万斯(Oliver Evans, 1755—1819)于1785年开始在他的面粉作坊中建起了自动生产线,半成品在传送皮带上传动,工人无须离开自己的位置,每人只负责一道单一的工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件和装配线的出现,标志着大机器生产的流程日益完善,工业生产将迎来重大突破。这个发明比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早出100多年。

(四)“第二帝国”风格的设计

当维多利亚风格在英国与受英国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印度、锡兰、马来亚、新加坡等等)流行的时候,法国流行的是“第二帝国”(Second Empire)风格。当时,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第三当政,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因此也被人干脆称之为“拿破仑第三”风格(the Napoleon III style)。

第二帝国风格主要起源于建筑,影响到室内、家具和时尚,流行时间在1865—1880年之间。第二帝国风格和以前的新古典风格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从墙面使用的石砌方式上,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意大利风格的特点。这种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以公共建筑居多,一般体量都相当大;平面布局呈正方形(或近似正方形),室内空间大多呈轴向布局;对于建筑正立面的装饰非常重视,装饰细腻,手法丰富,但轮廓线相当清晰;大多采用双重斜坡屋顶(mansard roofs),室内装饰细节上采用了大量古典主义或文艺复兴风格的动机。塔楼是第二帝国风格的一个重要建筑元素,或用于建筑中部,或用于建筑尾端;装饰柱则是另一个常用的外墙装饰元素,或在首层的弓形门廊上设有一排,或一层一层地从下往上排列。拿破仑第三任内,委任尤金·霍夫曼男爵(Georges-Eugène Haussmann, 1809—1891)大规模改造巴黎,大量沿用第二帝国风格,迄今到巴黎去,看到的建筑仍以这种风格最多。在巴黎,既有大量的公共建筑,例如爱丽舍宫(Elysee Palace,拿破仑第三曾于1867年完成重大整修,现为法国总统官邸)及其花园部分(Élysée Palace garden façade),加涅尔歌剧院(Palais Garnier, 1861—1875),莱斯工商法庭(the tribunal de commerce),卢浮宫1852—1857年加建的部分等,还有成片的临街五层公寓,都是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建筑、室内、家具设计的典型例子。在法国其他地方的重要作品还有比亚利兹的皇宫酒店(Hôtel du Palais, 1854, Biarritz.),阿眠的皮卡迪博物馆(Musée de Picardie, 1855—1867, Amiens.)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