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七章 消费时代的设计(第8/31页)

1958年,乌尔姆学院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师生设计作品展,向社会各界展出了办学五年来在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上取得的成果。同年,校刊《乌尔姆》正式以德文和英文双语出版,学校的声誉建立起来了。

1963年,学院再次举办师生设计作品展,除了在乌尔姆本地以及斯图加特市展出之外,该展览还在慕尼黑的国际设计博物馆以及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馆展出,显示出学院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界。

但是,对于办学方向和教学结构、课程设置的争论,在学校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也一直没有平息。

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教育家,马克斯·比尔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他认为在设计教育中,艺术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由于平面设计依然有相当多的因素来自艺术灵感,他对于完全放弃艺术教育的极端做法也很不认同。在他的心目中,仍然推崇包豪斯那种建立在艺术和手工艺基础上的改革模式,认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赋予产品以良好的外形,当然,这个外形必须与使用材料、生产流程、大批量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他的想法与奥托·艾舍、汉斯·古格洛特、沃尔特·齐斯切格等人比较接近。比尔在担任院长期间,同时也担任教学工作。他把自己的平面设计思想灌输到教学之中,得到初步的成果。他的理性设计也逐步通过学院而影响了更多的设计师,为原产瑞士的理性风格成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主流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由于不适应学院急剧的转型,他最后辞职而去,由托马斯·马尔多纳多接任院长。

1958年,乌尔姆学院举办了第一次大型师生设计作品展。

乌尔姆师生作品——汉莎航空公司的标志。

马克斯·比尔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设计的海报。

展览上展出的学生克劳斯·克里潘多夫(Klaus Krippendorff)的毕业设计——农用机械。

乌尔姆学院的学生尼克·罗伊里奇德(Nick Roericht)1958年的毕业设计作品——旅馆用可堆叠餐具。

乌尔姆的第二任院长是来自阿根廷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托马斯·马尔多纳多。

1922年出生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托马斯·马尔多纳多于1954—1967年期间担任乌尔姆校长。他是一位画家、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家,在发展理性主义设计教育体系方面更加激进。他认为设计应该,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认为这个学院应该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目的是要培养出科学型的设计师,为联邦德国的建筑和工业发展服务。他希望通过开设规划理论、人类感官的感知理论,以及符号理论等课程,在科技和设计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平衡。让未来的设计师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现代设计所要对准的目标早已超出了一把椅子,或是一盏台灯的范围,在设计师需要面对的大工业生产过程、大市场活动范畴中,他已经不能再将自己看成是一个艺术家,或是一个超人。他必须学会团队工作,必须懂科学,必须和研究部门、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结成同盟。

马尔多纳多等人(以一批理论课程的教员为主)认为训练的基础应该是市场学、研究能力、科学与技术、生产知识、美学等五大方面,目的是为工业文明服务。他的努力,经过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被称为“乌尔姆模式”(Ulm Model)。他的这些设计教育理论,在他的论文《乌尔姆,科学和设计》(Ulm, Science and Design , 1964)中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在他就任院长的期间,学院基本抛弃艺术课程,代之以各种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包括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机械原理、材料学、人体工程学等等,基础课程也着重学生的理 性视觉思维培养,强调设计的企业性格、工业性格、批量生产的特点,却压抑了学生的设计个性。设计程序的科学化、系统化,规划方法论被提到空前的高度。

马尔多纳多曾写过几本著作和一些论文,谈到自己对乌尔姆学院在教育和设计上的一些设想和探索过程,比较重要的有《乌尔姆,科学与设计》(Ulm, Science and Design , 1964)、《工业设计重新思考》(Industrial Design reconsidered )、《建筑是文本吗?》(Is Architecture a Text? )、《走向生态理性主义》(Towards an Ecological Rationalism )等。他的《技术与文化:在俾斯麦和魏玛之间德国文化的辩论》(Technique and Culture, the German debate between Bismarck and Weimar )和《赫德罗多科索》(The Heterodoxo , 1998)则着眼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方面,来看待设计教育和设计的改革。

学院内部的争执不但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在社会上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先是巴登-符腾堡议会要求学院并入乌尔姆工程学院,后来连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也被取消了。最终导致乌尔姆学院在1968年关闭,大部分科系转入其他院校中。

虽然15年的时间(1953—1968)不算很长,但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教育上自成体系,充当了战后设计教育和设计思想的实验室,并成为凝聚当时德国富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的中心。15年中,乌尔姆设计学院成功地、全面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影响了每个居民家中的家具和电器用品,而且影响了人们在学校、办公室、工厂、医院以及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里的行为。学院师生的许多设计成果不仅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而且成了市场上的常青树。看看仍在城市里纵横行驶的汉堡地铁系统,看看布劳恩公司样品间里琳琅满目的陈列品,特别是著名的布劳恩音响系统。看看柯达公司著名的产品旋转幻灯盘——该产品一直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直至数码相机问世,幻灯机被插卡式USB所替代。当然也不要忘记世界各个高级酒店的餐具首选——TC100。当人们飞行在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上空时,一定有机会见到那只一飞冲天的蓝黄两色长脖子鸟——汉莎航空公司的标志和所有企业形象设计,这些都是在乌尔姆学院完成的。

马克斯·比尔1954年设计的乌尔姆小凳(Ulmer-Hecker)。

乌尔姆设计学院鸟瞰图。

乌尔姆的教员约瑟夫·阿尔帕斯(Josef Albers)在课堂上。

马尔多纳多在乌尔姆给视觉传播专业的学生讲课(1956)。

汉斯·古格洛特和学生们为波芬格公司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套拼装式平板包装办公室家具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