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的政治斗争与“和平共处”,1953~1957(第13/13页)
不同的看法参见Narinsky,“Sovetskii Soiuz i Suetskii krizis 1956 goda,”54-66。
Fursenko et al.,Presidium TsK KPSS,2:359-62.
主席团1956年7月9日、12日以及10月4日、20日和21日的会议记录,见于Fursenko et al.,Presidium TsK KPSS,1:149,168,173-75;Granville,First Domino,121-23。主席团决定召开华约组织其他成员国共产党的紧急会议。在马林的笔记中还有一些不详的话,如“准备好文件”和“成立委员会”都可以有各种解释。谢尔戈·米高扬声称,他听到自己父亲、赫鲁晓夫以及其他领导人商量对波兰的武装入侵[2001年7月3日他在俄罗斯萨拉托夫(Saratov)的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关于波兰方面,参见Gluchowski,Soviet-Polish Confrontation of October,1956。
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146-48·这一段内容也是基于利奥·格卢霍夫斯基(Leo Gluchowski)公开的、存于国家安全档案馆的文件。
该宣言的原文发表在1956年10月31日的《真理报》上。有关匈牙利革命的匈牙利及其他各方的原始材料,参见《1956年的匈牙利与世界:新的档案材料》这本小册子。它是由国家安全档案馆、冷战国际史项目和1956年匈牙利革命史研究所于1996年9月26~29日在布达佩斯编撰的。
Fursenko et al.,Prezidium TsK KPSS,1:180,181,185,188-90;Kramer,“New Evidence on Soviet Decision-Making,”389-92.
关于中方的作用,参见Fursenko et al.,Prezidium TsK KPSS,1:178-79,188-89;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150-57。
Fursenko et al.,Prezidium TsK KPSS,1:1988-91.
Ibid.,1:191-92;Kramer,“New Evidence on Soviet Decision-Making,”393.
马克·克雷默和约翰娜·格兰维尔(Johanna Granville)更强调苏伊士危机和“溢出”效应方面的因素。参见Kramer,“New Evidence on Soviet Decision-Making,”369-71;以及Granville,First Domino。不过,亚历山大·斯蒂卡林(Alexander Stykalin)认为,克里姆林宫的决策最终是受中共、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意见的影响;参见他的Prervannaia revoliutsia;Gluchowski,“Khrushchev,Gomulka,and the‘Polish October.,’”1,38-49。
马林的笔记,1956年10月28日,见于Fursenko et al.,Prezidium TsK KPSS,1:186,191。
Yakovlev,Omut pamiati,117.
关于铁托和哥穆尔卡的立场,参见Granville,First Domino,100-121。
Mikoyan,Tak Bylo,604;马林的笔记,1956年11月4日,见于Fursenko et al.,Prezidium TsK KPSS,1:202。
关于中国人对于事态进程的描述,参见Shi Zhe,“At the Side of Mao Ze-dong and Stalin:Shi Zhe's Memoirs,”由陈兼翻译(引文得到了他的许可);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158-62;Zubok,“‘Look What Chaos in the Beautiful Socialist Camp!’”153。
周恩来在1957年1月24日的有关苏联的评论由张曙光和陈兼翻译并发表,见于“Emerging Disputes between Beijing and Moscow,”153-54;另参见邓小平在1963年7月5~20日的莫斯科会议上对苏联代表团的讲话,复印件见于SAPMO-BArch,JIV2/207698,S."75。据陈兼的看法,毛在国内的几次讲话都强调赫鲁晓夫及其同事不仅放弃了“斯大林的旗帜”,而且也放弃了“列宁的旗帜”。现在轮到中国杠起这面大旗了。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158-62.
莫洛托夫在1957年6月中央全会上的讲话,见于Kovaleva et al.,Molotov,Malenkov,Kaganovich,131。
Kovaleva et al.,Molotov,Kaganovich,Malenkov,128;Pravda,November19 and 23,1956;赫鲁晓夫1962年5月16日在瓦尔纳(Varna)的讲话,发表于Istochnik 6(2003):136;关于铁托的自相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参见Granville,“Tito and the‘Nagy Affair,’”23-57;Rainer,Nagy Imre,2:347关于赫鲁晓夫对铁托态度转变的反应,参见Tischler,“Poland's October and the1956 Hungarian Revolution”。
1957年5月3日安东宁娜·彼得松(Antonina Peterson)致谢皮洛夫,1957年1月25日工程师M.彼得雷金(M. Petrygin)致苏共中央,1957年1月30日P.涅斯捷罗夫(P. Nesterov)上校致赫鲁晓夫,RGANI,f.5,op.30,d.189,1.1-6,29-30,及d.190,1.142-62。
Mikoyan,Tak bylo,599,602.
“Posledniaia‘antipartiinaia’gruppa.Stenograficheskii otchet iiunskogo(1957)plenuma TsK KPSS,”Istoricheskii arkhiv 3,4,5,6(1993)及1,2(1994);至于没有经过编辑的同样的材料,参见Kovaleva et al.,Molotov,Malenkov,Kaganovich。
Istoricheskii arkhiv 3(1993):74-75.
Istoricheskii arkhiv 4(1993):27,29.
Istoricheskii arkhiv 3(1993):79.
有关这两群人的比较,参见Mikoyan,Tak Bylo,604。
Naumov et al.,Georgii Zhukov,297,425;Fursenko et al.,PresidiumTsK KPSS,1:252,263-64,以及1011-1012页的评论;Dobrynin,In Confidence,37-38。至于朱可夫对赫鲁晓夫的批评,参见Taubman,Khrushchev,314。
Naumov et al.,Georgii Zhukov,379.
Zubok,“Soviet Intelligence and the Cold War,”453-72.
Troyanovsky,“Making of Soviet Foreign Policy,”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