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7/7页)

在唐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如果要说哪个人的功勋可以和秦王李世民媲美,那就是河间郡王李孝恭。李孝恭是隋朝大将军李安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隋朝末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克长安后,让李孝恭领兵出巡巴蜀地区。他不负众望,接连拿下了三十余州,随后攻打朱粲,大破其阵,俘获了很多敌军。李孝恭的将士都说:“朱粲是穷凶极恶之人,他的部下也都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将他们全部杀掉吧。”李孝恭却说:“如今很多城池都在敌人的管辖范围内,如果抓到敌人就杀,那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降于我们呢?”所以就让部下将俘虏全都赦罪释放。这件事传了出去,各地相继归附。在李孝恭任信州总管的第二年,他还带兵攻打了萧铣,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升任为荆州大总管。后来又率军攻打辅公祏,用了一年的时间将江南平定,官拜扬州大都督,后又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位纷争,太上皇的叹息

李渊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位深谋远虑、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全面地继承了隋朝制度的优点,颁布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刑律、兵制、土地和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生机勃勃的王朝初具规模。然而,像许多英雄豪杰一样,李渊再老谋深算,能带兵平天下却难断家务事,管不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而自相残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李世民到处征战,功业超过了李建成。可是,身为次子,李世民无法继承皇位,心中不免会觉得有些不甘。李建成也深知,尽管自己已经当上了太子,但是弟弟李世民是自己太子地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继承权争夺的斗争。

可怕的是,他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各自拥有自己的集团。李世民的政治军事集团有大约五十人,许多都是隋末唐初的杰出人物,比如杜如晦、候君集、柴绍、罗士信、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等。太子李建成的集团里有魏征、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才。

李渊没有立功劳最大的李世民为太子,引起了议论的声音。其实,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有一层不方便说出口的原因。当年,隋文帝废长立幼,杨广被封为晋王,就是因为平陈有功,势力慢慢变大。因为他出色的表现,隋文帝便废掉太子杨勇,让小儿子杨广取而代之,但是最后却酿成了灭国的悲剧。所以尽管现在李世民功勋赫赫,有勇有谋,但是谁又敢保证他一直是这样,以后会不会成为隋炀帝那样的皇帝?李渊一想到自己可能会落得隋文帝的下场时,就汗毛倒竖。这也是李渊坚持要立长不立幼的原因之一。

当然,除去皇帝的身份,李渊也是一位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骨肉们争来斗去、互相残杀,他怎能坐视不管。于是李渊采取了一些方法试图去缓和儿子们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他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脱离直接的接触,甚至一度想把东都洛阳送给李世民以平息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斗。可是李渊转念一想,如果把李世民放到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有可能因此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中。于是他不得不一面安抚李世民,一面稳住太子李建成。但这些努力的作用微乎其微,无法完全弥补他们之间的裂痕。最重要的是,李渊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摇摆不定,手心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失掉哪根手指都会带来钻心的疼痛。

为了让李建成尽快熟悉国家大事,李渊每次上朝,都会让李建成坐在自己身边,和群臣一起讨论各种问题,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就让李建成全权处理,又让礼部尚书和民部尚书担任太子的老师,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问题,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李建成不喜欢学习诗文策论,对处理政务也不上心,整天无节制地喝酒,和宫里的美女们嬉戏玩耍,把两位竭心尽力想辅佐自己的老师不放在眼里,把他们的规劝当作耳旁风。两位老师发现孺子不可教也,先后告病辞去职务离开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见木已成舟,就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同年八月,已经六十一岁的李渊宣布退位,让位于李世民。从此李渊成为了太上皇,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以开国之君的身份成为太上皇,历史上恐怕只有李渊一个人。李渊手中的权力就这样交了出去,与其说是交出去的,不如说是被儿子抢走的,所以李渊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这也是他不得已的选择,是他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及时认清形势的一种表现,避免了更大的政治危机的发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和万全之策。

其实,这样一种结果在之前也不是没有端倪的。在李渊刚当上皇帝没多久的时候,他看到全国局势大致平稳,心中开始放松了警惕,沉溺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享乐中,他几乎一天到晚都被众多嫔妃包围着。李渊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稳坐皇位,所以儿子们争夺太子之位就让他们去争好了,谁还没有一点梦想呢?所以他就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间做个和事佬,其他事情基本上都交给老宰相裴寂处理,自己只顾享受生命、享受生活。李渊曾不止一次地和众多嫔妃摆驾到裴寂的府上,一起喝酒、吃饭、闲聊。有一次,李渊在和裴寂喝酒的时候,颇为感慨地说:“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没想到,三年以后李渊当初的一句笑言竟然变成了现实。

李渊当上太上皇以后,自知朝中大权已经被李世民掌控,于是每天心灰意懒,不再参与政事。平时他总是待在自己的宫中,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酒会,几乎哪儿也不去,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盛夏时节,李世民时常会外出避暑,李渊也不愿意跟随同去,总是以自己年事过高、身体欠安为理由推脱。李世民对父亲李渊的享乐要求尽量满足,看父亲每天并不快乐,就准备在长安城的东北方向修建一座宫殿,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地。李渊知道李世民还算是个孝顺的孩子,心里很领情,也乐得过太上皇的日子。这样,既减少了宫廷的斗争,也让李世民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李渊度过了九年这样的太上皇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因病驾崩,享年七十一岁。李渊临终前要求自己的后事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李世民本来打算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制度为父亲修建陵园,但是由于事情太过仓促,工期比较紧张,所以在房玄龄的提议下改为按照汉光武帝原陵的制度来修建,把九丈的封土改为六丈。李渊死后的谥号是“太武皇帝”,庙号是“高祖”,安葬于献陵。唐高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辉煌也好,无奈也好,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叹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