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死水微澜,灭亡的深渊(第8/8页)

在朝廷中,宰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宰相辅佐的好坏,其权力行使的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了朝政的优劣。安史之乱后,唐初那种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政务中枢的体制逐渐解体,最终被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中枢取代,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特别是甘露之变以后,天下事都由北司决定,宰相只是负责写文书而已,宰相几乎成了宦官专权的附属品。因此,李炎加强了相权,对于抑制宦官权力的扩张,提高朝官的威望,保证政令统一出自宰相府,有很明显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朝后期,仕途太滥是当时的一大弊端。李炎决心追根溯源、整顿吏制。他对选拔官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企图从官吏的来源入手。他严格了进士选拔制度,选拔真才实学的人。严格的选举,自然有助于官僚队伍素质的改善。他还对新科进士的实授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对官宦的门荫特权进行了限制。李炎还整肃了政风,严禁官员无节制的游宴,取缔了进士曲江集宴,促进政风的廉洁和政府形象的改善。

对于形成已久的藩镇割据,李炎也十分重视。其中,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的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战争结束后,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除了藩镇,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

唐武宗李炎统治时期,禁止官吏与民争利,以改善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李炎提倡官吏们只要拿自己的俸禄就好,不要和别人争夺就业的机会,这样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利,每一户人家都可以自足。会昌年间,唐代的户口比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人口也逐渐出现了恢复的趋势。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炎因为服食丹药,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他成为了继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之后,又一位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