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5/5页)

不过,其发展有两个可能性:一是现代化再一次失败,汉族等民族文化沦为供人鉴赏的博物馆文化。另一是现代化事业成功,中国人有充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制度环境,人才辈出,文化创造的高峰迭起,哪里用得着为中国文化发愁?

因此,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关注中国各民族总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能不能达到人类文明已有的高度。你到国外去大声喧哗、赌博成风、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随地吐痰,这能行吗?一群人没有知识、没有礼貌、没有修养,人家批评你行为不当,反过来说人家侮辱我们国家。这是不可能赢得别人尊敬的。世界上很多著名人士包括马克思都说自己是世界公民。其实这个称号不是少数人的,应该是所有公民都具有的素质。只有从世界公民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那样的素养,才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关键时刻能最好地捍卫国家的正当利益。世界公民就是现代公民。不光是人种意义上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而是提升到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中国人。要是有这样的素养的话,就不会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就不会动辄把很小的事情提高到国家关系的层面。

记: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是一个积极的东西吗?比如像义和团,我觉得也是民族情绪达到高潮之后才出现的。包括三元里抗英了。

袁:当一个国家被奴役,国家没有取得独立地位的时候,民族主义能够动员民众对抗外来侵略者,它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任何国家的民族主义都很容易走向极端。只有把争取国家独立同自由、民主、法治制度的建立结合起来,才会有真正健康的民族主义。

现在的研究成果表明,三元里抗英很多东西被夸大了,实际情况不是那么回事。历史情况,应该让史学家讲真话,讲实话。有人不同意这个、那个说法,通过自由讨论去弄清事实真相不是很好吗?不要用大帽子去压人。真正的史学家,就要说老实话,将经过鉴别的史料介绍给读者。这是对国家对民族最负责任的做法。用主观意图去歪曲事实,会把读者引入歧途。

记:我在想,中国和日本,中国人对待日本的态度,是不是具有阶段性,甲午战争之前是带着藐视的心情在里面。甲午之后,突然发现这个邻居很强大,而这个邻居以前跟他很相似,所以他觉得可以用来学习,他们关系很融洽,比如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关系就很融洽。再到后来,中国和日本因为一系列的战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发现他们不是诚心地要帮助中国人,又产生了敌视情绪。

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日本要取代德国,霸占青岛和山东其他被德国攫取的利权,跟着又提出“二十一条”,这就引发中国人的敌对情绪乃至仇恨了。这是真正的国家利益冲突。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也是需要分析。在山东问题上,确实是侵略。但是有一些是不是侵略,需要具体分析。不要讲日本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侵略或者为了侵略。比如西原借款是不是侵略者的圈套?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大有讨论的余地。那时候的日本内阁首相寺内相对来讲,对中国比较友好。山东问题是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华盛顿开的九国会议上解决的,是用外交手段解决的,不是靠打回来的。北洋军阀时代就开始收回帝国主义侵略而丧失的主权。国民党上台之后,说中国人丧失的主权是我国民党收回来的。其实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中国关税自主确实是1929年实现的,但是1925、1926年就基本谈好了,规定到1929年实行。国民党政府当然也有贡献。

记:是一种什么样的途径呢?

袁:就是外交手段,无论北京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利权主要都是靠谈判,相应的条件是内政要弄好,要改革。好多时候,谈判已经基本达成协议,内部一乱,政权易手,又泡汤了。

2004年12月6日

摘要刊登在《经济观察报》(2005年1月3日)第46版

原题目改为《抛弃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