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名俱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第14/15页)
于是,一支由晋廷朝臣、十万余将士组成的军队,在没有明确领导的前提下,扶着司马越的灵柩,慢慢朝东海国(今山东郯县)走去——他们要把司马越葬在他的封地。可是才走到宁平城(今天河南郸县),就被石勒率领的轻骑军给追上,王衍只好硬着头皮指挥军士和石勒军队大战。有的书上,把这次大战称为“宁平城之战”,有的则称为“宁平城之难”。要我看,称为“宁平城之难”更为合适。
十万大军,晋朝最后的一支主力军,居然被石勒的轻骑军打败,不是被杀就是被俘,连一个人都没走脱!以王衍为首的一群高官,全部被俘。
石勒自己都纳闷,这么强大的晋王朝,怎么说败落就败落了呢?从建国到现在也才不到五十年啊!到底怎么搞的?
王衍打仗不行,清谈演讲却非常在行,他就剖理分析,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他当年可是清谈领袖,修长硕白、五缕长须、宽袍大袖、神采飞扬,和人辩论时挥动着玉柄麈尾,看起来就跟神仙一样。此刻虽为俘虏,但是谈起“亡国之道”来,风采依旧不减当年,把石勒都看呆了。
分析中,王衍推脱责任,强调自己不想做官,出仕只是被逼无奈罢了。但是石勒没那么容易被迷惑,他以最朴素的逻辑,直接击破了王衍的口吐莲花。石勒问:“你从小就进入高层,此后一直身居要职,怎么能说你不愿意做官?国家覆亡,怎么能没有你的责任呢?”
王衍以前在清谈的时候,观点经常是前后不一、随时变化。人家指出他的错误,他也不承认,又反复辩论。对方无法说服他,于是送他一个外号——“口中雌黄”。雌黄是一种石头,颜色发黄。那时候人们写字用的是黄色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改——就像现在的修改液一样。“信口雌黄”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面对清谈名士,王衍信口雌黄、辩才无碍,可是被石勒这么一问,他却哑口无言,于是石勒把这些西晋的高官都押了下去。王衍走后,石勒叹服地说:“我活这么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有风度的人物。”就想把王衍留下来。但是身边的人对他说:“王衍他们都是西晋高官,是不会忠于咱们的。”
石勒一想也有道理,但是又不忍心杀他,就说:“也罢,不必用刀。”
是夜,士兵推到屋墙,把王衍等人全部压死。第二天,石勒劈开司马越的棺材,拖出尸首,纵火焚化,说:“扰乱天下的就是这家伙!我替天下人报仇,烧其骸骨,昭告天地!”
石勒出身是少数民族的奴隶,奴隶尚且如此,让饱受文明教养的晋朝官员们,情何以堪?
洛阳更没有能抵抗的力量了。这年六月十一日,晋怀帝司马炽在洛阳被汉赵军队所俘,洛阳城内太子被杀,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惨遭灭门。宫室被焚,历代皇陵被挖掘,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永嘉之难”。
谁忆百炼钢
西晋晚期,还有一个人卓然不群,骁勇善战,抗击敌军。他的存在,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丝慰藉,他就是金谷二十四友之一、闻鸡起舞的刘琨。
八王之乱结束后,司马越为了扩张势力,于306年九月派刘琨出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这是一个绝对的空头支票,刘琨带领一千余人辗转离开首都洛阳,于307年春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阳经历战乱,早成一座空城。山西靠近匈奴,刘琨在强敌环俟的环境下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加强防御,不到一年晋阳就恢复了生气,成了在中原抵抗胡人的力量之一。
刘琨在去并州的路上,眼见战火涂炭下的一片狼藉,写下了著名的《扶风歌》,慷慨悲昂,情真意切,以抒情的笔调,真实记录了赴任途中的见闻。其中有“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两句,读来令人十分感动。说的是自己坐在车子中,忍不住的回头看洛阳的宫阙,以至于内心痛苦,泪落马鞍!这是写别离故土的名句。
鉴于篇幅,这首诗就不多介绍了。
听到“永嘉之难”的消息,刘琨怅然若失,一连给自己的外甥兼好友卢谌写了四首诗,表达内心的震撼。怀帝被俘?怎么能相信这是真的呢!尤其《答卢谌》(其一),可算是对西晋王朝覆灭的悲壮挽歌:
厄运初遘,阳爻在六。乾象栋倾,坤仪舟覆。
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
彼黍离离,彼稷育育。哀我皇晋,痛心在目。
开篇就用“厄运初遘”一句,诉说天子蒙尘之事在他心中造成的巨大震惊。所谓阳爻在六,是汉代以来解释《易经》的一种观点。一个卦有六个爻,最上面的位置(第六爻)属阴,最好有个阴爻居于其中,称之为“得位”,就会吉祥。而阳爻居于六爻,则是不配位,那么必然遭来灾难。接着“乾象栋倾,坤仪舟覆”,也是用《易经》文辞。乾坤代表天地,这里的意思就是天子蒙尘,在他心中引起的震荡无异于天地崩塌。
“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这两句是对怀帝被俘的事做了直率说明。最后两句,则是引用《诗经·王风·黍离》一诗的典故,表达对晋王朝覆灭的无限悲痛。
刘琨依然为晋王朝坚持着自己的斗争。
有一次,匈奴大兵围困晋阳,刘琨严密防守,却不见救援。于是,他夜里登上城头,朝着敌营吹奏胡乐名曲“胡笳五弄”。刘琨精于音律,吹得既哀伤又凄婉,匈奴兵听了军心骚动。半夜时分,他再次吹起这支乐曲,匈奴兵们怀念家乡,皆泣泪而回,这就是“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故事。
后来,刘琨并州失利,就投奔了鲜卑人、幽州刺史段匹,与段匹结为兄弟、歃血为盟,共辅西晋王室。结果在318年,刘琨莫名其妙卷入内斗之中。他因为儿子刘群,被义兄段匹怀疑,将之下狱。
狱中他写了一首绝命诗《重赠卢谌》,这首诗既是他大半生抗敌报国的写照,也充满着对卢谌的鼓舞和激励。诗中有“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的千古名句,现在歌词中常见的“绕指柔”就是从这句诗中化来。为什么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的铁骨英雄,最后也能变得绕指之柔呢?恐怕只有经过失路多难的人,才能够有这种切身的感悟。
不管你有多么强大,在死亡的绝路上,也只能委软如泥。这种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身不由己的哀叹,让人对刘琨这位乱世英雄,充满了莫可名状的同情!
美人怀中笑,英雄暗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