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第4/6页)

「繼曉今夜在淨室中入定,一定可以查清楚,明日一早就可以覆命。」

「好。明天一定要給我回話。」

「是。」

萬貴妃點點頭,喊一聲:「來!」

喚來宮女,萬貴妃低聲吩咐了幾句,宮女捧出來一個朱漆盤,是送繼曉的禮物,只得兩樣,一樣是披袈裟所用的赤金掛鈎;另一樣就名貴非凡了,是一百零八枚奇南香綴成的一串佛珠。

「這算不得酬謝,是送你的一份見面禮。」

「多謝萬娘娘布施!」繼曉合十俯首,徐徐說道,「不過,不敢領!朝廷的名器章服不可濫。這金鈎香珠,好比一二品大臣的玉帶。繼曉微末僧官,怎麼能用?雖說娘娘恩賜,在繼曉不能沒有分寸。」

「我還當你嫌菲薄呢!」萬貴妃轉臉問梁芳,「僧錄司最大的官是甚麼?」

「左右善世。」

「你到內閣去宣旨,把繼曉和尚升作左善世。」萬貴妃又向繼曉說,「封國師要皇上親自交代,慢慢來。」

「慚愧,慚愧!」

「如今你可以收我的見面禮了!」

「繼曉謹領恩賞。」

「明天要給我回話。」

「是。」

回話自然是一番鬼話,將《長恨歌》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那幾句詩,變化其意,參以道藏中神仙的故事,編了一套說法來哄萬貴妃。

「凡是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修仙得道的,都歸西王母管轄。繼曉一直尋到昆侖山之上的龜山,瑤池倒是望見了,不得其門而入──」

「怎麼呢?」

「繼曉道行還淺,仙宮門禁森嚴,我是進不去的。不過,到底還是查出來了。」繼曉忽然問道,「老夫人娘家姓何?」

「是。」

「閨名是一個玉字?」

「小名叫玉子。」

「那就是了,仙冊中是不用小名的,去掉一個『子』字,就變單名了。」

萬貴妃又驚又喜,急急問說:「我娘真的成仙了?」

「佛門不打誑語。」繼曉神色凜然地答道,「是西王母駕前的仙官,親口跟我說的:下界山東諸城善女子何玉,名列仙籍,位居初班。」

「甚麼叫初班?」

「仙籍共分三班,百年以內成仙的,在初班;五百年以上為中班;要千年以上,才到上班。」

「喔!我懂了。」萬貴妃又問,「你既然不能入仙宮,怎麼能見到仙官?」

「說來很巧,也是託娘娘的鴻福。」繼曉換了副很興奮的神情說,「當時我正在瑤池前面徘徊,進既不可,退又不甘心的時候,只見東面風馳電掣般,來了一輛八匹馬拉的七寶香車,原來是穆天子來赴西王母的宴會。到了瑤池前面停車,八駿從轅上卸了下來,各有一名馬伕牽了去溜馬。八駿之中的第六匹叫『超光』,照料這匹馬的馬伕認識我,問我來幹甚麼?我說:我是受當今萬娘娘的委托,來查訪老夫人的仙蹤,苦於沒有門路,不知如何是好?他說:那容易,我請一位仙官出來問一問好了。」

「真是巧!」萬貴妃想了想說,「大和尚,你能不能去見一見我娘?」

「只怕不能。不過,娘娘如果有甚麼話要問,我可以再去見葉仙官,請他轉達,討個回話。」

「仙官姓葉?」

「仙官很多,這個葉仙官叫葉子高,春秋時候的楚國人,我同他算是同鄉,談得很投機的,我去託他,他一定肯幫忙。」

「那好!就辛苦大和尚再走一趟昆侖山,請葉仙官問我娘,能不能託夢讓我見一見?再問我娘,她生前有甚麼未了的心願,我來替她了掉。」

「遵令旨。」

「仍舊明天要給我回話。」

「是。」

答是答應了,第二天也有了回話,但萬貴妃失望了。因為葉仙官出仙差到三十三天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瑤池。

原來這是欲擒故縱的手法,同時繼曉跟高諒商量,為了取信於萬貴妃起見,必須託詞「老夫人」親口交代的,不足為外人道的陰私,所以找了個很能幹的山東人,專程到諸城去打聽萬家微賤之時的情況,一來一往一個半月,頗有所獲。

其間萬貴妃催問了好幾次,繼曉毫不著急,因為飾詞搪塞是件非常容易的事,說葉仙官出仙差到三十三天回瑤池以後,緊接著奉派視察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行程甚長,往返總得一個月。及至派到諸城的人回京,也就是葉仙官回瑤池之時,繼曉說是已轉託葉仙官代為詢問,約定兩天可有回話。

第三天上午,萬貴妃仍在西天梵境召見繼曉。他說:「葉仙官告訴繼曉:老夫人非常高興;娘娘想念她,她也知道。不過老夫人現在是在初班,身不自由,要娘娘不必惦記。老夫人修持的工夫下得很勤,不久可望提前升入中班,那時會跟娘娘在夢中相會。」

「不久,是多久呢?」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仙家歲月,不比人世。不過,三、五十年是要的。」

「三、五十年?」萬貴妃說,「不知道我等得及等不及?」

「一定等得及。」繼曉答說,「老夫人既然這麼說,她當然知道娘娘壽算很長。」

「喔,」萬貴妃問,「我娘有沒有未了的心願,要我替她了的?」

「有!」繼曉答說,「老夫人說,跟後鄰張家有一筆債務未了,請娘娘問阿通。我問阿通是誰?葉仙官說:『你我都不必問,萬貴妃自然知道。』」

阿通是誰,萬貴妃當然知道,但是何債務,她就不知道了。當天便派人將萬通之妻王氏宣召入宮,詢問其事。王氏一聽,臉就變色了。

原來萬貴妃之母,曾跟後鄰張四娘借過二十兩銀子,張家本很殷實,這筆債務,根本沒有放在心上,但張家後來敗落了,張四娘跟他兒子說:萬家現在很得意了,你不妨進京去看看,念在舊情,或許有些好處。張家的兒子不會做人,見了萬通,不提當年的交情,直截了當地提到有筆債務。

光提債務也還罷了,又談當年萬家如何困苦,不承望有此飛黃騰達的一天,必是祖塋上的風水好等等,似恭維、似譏嘲,只看聽的人如何感受。

這萬通是小人得志──好漢不提當年勇,小人最恨「挖瘡疤」,惹惱了萬通,翻臉不認舊賬,派人將他押解到諸城,在城門口丟了五兩銀子給他,而且下了警告:再來囉囌訛詐,可就不能這麼便宜了。

「娘娘,」王氏悄悄敘述了經過,復又問道,「老太太不知道還說了甚麼沒有?」

「怎麼?應該還有話?」

王氏遲疑了好一回,才很吃力地說:「也不知道真假,聽說張四娘恨兒子不會辦事,一索子吊死了。」

萬貴妃大吃一驚,這筆債務不是二十兩銀子的事,竟是命債。「這阿通,」她憤憤地說,「也太不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