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乱世之中不可乱交(第2/4页)
周瑜慷慨激昂。但是周瑜的慷慨激昂没有获得喝彩,因为很多人都还忧心忡忡——这样的时代,慷慨激昂易,脚踏实地难啊。曹操百万大军一来,多少慷慨激昂都要雨打风吹去了,还是讲点实实在在的招吧。
孙权也在等待周瑜讲实招。说实话他是最需要周瑜出实招的人。江东毕竟是他的,而不是同志们的,虽然他每次讲话,都要同志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可这仅仅是要求,而不是权力。同志们对待权力当然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去争取,可要求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周瑜果然出实招了。周瑜说,曹操此次南征,多犯兵家之忌。我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几点。一是有隐患,北方未稳,马腾、韩遂是其后患,如果曹操久于南征,后院可能着火;二是北军不熟水战,曹操让他的士兵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这是扬短避长,很危险啊;再加上现在是隆冬时节,马无藁草,吃都吃不饱,怎么打仗呢?第四点,曹操驱北方士卒,远涉南方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战斗力很成问题。曹操有此四大问题,正所谓犯了兵家四忌,人数虽多,必败无疑。将军擒操,正在今日,还犹豫什么呢?!
毫无疑问,周瑜的讲话是有煽动性的,振奋了孙权那颗疲软的心。孙权站起来了,又当众发表抗战宣言:曹操这个老贼早就想废汉自立了,但害怕的是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现在数雄已灭,惟我尚存。我与老贼,誓不两立!打曹操,就这么定了!
鸦雀无声。又是一片鸦雀无声。因为孙权的表态在让一些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若有所失。毫无疑问,这不是周瑜要的效果。周瑜为了进一步激励孙权道:我为将军决一血战,那是万死不辞。只怕将军狐疑不定啊。周瑜边说边看众人,并特意盯着张昭看了许久。
张昭表情复杂,不置一词。想说什么又不敢说。孙权也看出了其中的意思。他明白,自己要真正有所作为了。
孙权拔出佩剑。孙权的佩剑寒光闪闪,不仅能让人头落地,也能让铁石腰斩。周瑜不知道,孙权今天想杀了谁。
杀了谁都不合适。虽然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可每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时候,毕竟还是从江东安危出发。
孙权的佩剑砍下去了,毫不民主地砍下去了。孙权是想用他充满专制的砍伐行动告诉在场的各位:没有集中的民主是乱了套的民主,而这不是目前江东所需要的。
没有人死。
孙权的佩剑砍下去了,却没有人死去。他砍的是奏案一角。那块从整体分离出来的木头在地上孤独地蹦达了几下之后就在一个角落静静地躺下了。
它是牺牲品。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它是牺牲品。
孙权只是想用这样的决绝告诉在场的每个人,都听话点,别再意见多多,否则你们跟它一样寂寞、飘零,残缺不全。
便集体沉默。便开始一一点将。孙权豪迈地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当众告知: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他的佩剑诛之。
周瑜接过了孙权的剑,沉甸甸。这让他感到踏实。
诸葛亮却没感到踏实。诸葛亮以为,剑踏实,不等于人踏实。剑可以削铁如泥,人心可以削铁如泥吗?错!人心是比剑更沉重的东西,因为它的分量无法估量。
所以,当周瑜坐在他身边,向他请教破曹良策时,诸葛亮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
周瑜不解了。什么叫孙将军心尚未稳啊,人家把奏案一角都砍下来了,把佩剑都交给他了,还要怎样呢?
诸葛亮呵呵一乐:佩剑可以交出也可以收回,这没什么。
周瑜奇怪了:佩剑难道不是权力吗?是吗?不是吗?
探讨一下,不要那么认真嘛……
诸葛亮笑眯眯的,不再说什么。周瑜却心里一动,顿有所悟——佩剑怎么可能是权力呢?权力是什么?权力其实是人心,可硬可软,可方可圆。给就是收,收就是给,没有人知道是否真正给出或得到,除了当事人。
周瑜决定诚心向诸葛亮请教,什么叫做“心不稳”。诸葛亮淡淡地说:“孙将军心怯曹兵之多,常有寡不敌众之念想。将军如果能以曹军的实际数量开解他,使其了然无疑,那么大事可成也。”
当然,这只是诸葛亮的一个猜测。
不过周瑜觉得,这是正确的猜测。因为第二天晚上,孙权在他面前展开了内心的犹豫和彷徨。孙权承认,这几天他的黑夜比白天多,彷徨比坚定多。
周瑜开导他了。周瑜说,曹操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实际上他带过来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而所得的袁氏人马,只不过七八万,这些人首鼠两端,对曹操疑惧未服,没什么战斗力。曹操以这样的久疲之师,领一群狐疑之众,其人数虽多,不足畏啊。周瑜我要是得五万兵,足以破他,愿主公别再忧虑了。
孙权果然不发愁了。因为他的眼神清亮了起来。
那是自信。也是期盼。却让周瑜心里凉飕飕的。他想到了一个人的眼睛。诸葛亮的。
诸葛亮不是人啊,是人才;诸葛亮不是人才啊,是天才;诸葛亮不是天才啊,是鬼才……他周瑜跟孙权这么久,竟不知其心思,诸葛亮一江夏来客,与孙权只有一面之缘,却对他了如指掌——这样的鬼才让周瑜害怕。
周瑜尤其害怕诸葛亮的眼睛。清澈。像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可以淹没一切世人。当然包括世人中的庸才,那些自以为聪明者。周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这一类型,但有一点很明确:他不能被淹没。
该淹没的那个人应该是诸葛亮,也只能是诸葛亮。
弟弟的心思有多密
鲁肃不同意杀诸葛亮。
当周瑜与他共商杀诸葛亮计划时,鲁肃认为,做人不能太阴险。
当然,这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鲁肃认为,杀了诸葛亮,特别是在此时杀诸葛亮,那叫自去其助。曹操还在虎视眈眈呢,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周瑜撇撇嘴,在心里直骂鲁肃书呆子。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分得清吗?谁的脑门上都没写字啊?再说了,诸葛亮这人是敌是友还真不好说。现在他帮助我们一起抗曹,将来呢,他帮助刘备抗我。此人不除,终成大患!
周瑜对鲁肃苦口婆心。事实上他可以避开鲁肃直接杀掉诸葛亮,可事情麻烦就麻烦在他跟鲁肃说了这事。有些事不说出来不是个事,一旦说出来就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