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第6/10页)

[91]应当承认,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的确是以美国试验成功的钚弹为原型仿造的,这使得苏联在研制РДС-1的过程中少走了弯路,缩短了时间,节省了经费。然而,这并不等于低估甚至否定了苏联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为了验证情报的准确性,科技人员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工作。

1946年7月1日,哈里顿和焦尔诺夫向万尼科夫提交了《原子弹战术技术任务书》,首次规定了РДC-1和РДC-2两种型号的原子弹的基本构造。钚弹将采用内爆法达到临界,铀弹将采用枪击法达到临界。钚弹和铀弹的外形为机载炸弹,重量不超过5吨,长度不超过5米,直径在1.5米之内。钚弹和铀弹将用于空投。[92]1946年7月1日这一天被苏联核计划史研究专家们视为苏联РДС系列原子弹研制的起始时间。从此,在第11设计院展开了紧张的原子弹设计和实验工作,其他研究和设计机构也积极参与和配合。第11设计院集中研制核装料,选择炸药配方,制订核装料部件生产工艺,研究收敛球面爆轰波,设计原子弹弹体,等等。农业机械制造部第6研究所承担了同步引爆电雷管的研制任务,第504研究所承担了自动高空无线电传感器和同步电雷管供电系统、第47设计院承担了机载原子弹弹体、稳定器及固定件的研制任务,第二实验室承担了与临界质量、核装料外形、核爆炸、中子源及枪击式原子弹射击时的同步等问题有关的研究,装备部第88厂设计院承担了枪击式原子弹的枪管及射击机械的设计任务,运输机械制造部基洛夫厂设计院承担了核装料零部件及个别自动化仪器仪表的设计任务,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了包括炸药的收敛球面爆轰波、爆轰波对金属的作用、爆炸威力的测定及临界质量的确定等理论计算工作。

尽管第11设计院和参与原子弹研制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原子弹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量极大、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比预料的多、原子弹零部件的生产不能及时完成、为第11设计院选派科技人员的工作滞后、第11设计院的必要设施和场地不能如期交付使用等多种原因,苏联部长会议于1946年6月21日批准执行的原子弹研制计划未能如期完成。有鉴于此,1948年2月8日,斯大林签字批准了苏联部长会议第234-98cс/оп号《关于苏联科学院第二实验室第11设计院工作计划》的决议,对1946年6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第1286-525cc号决议中规定的原子弹研制期限做出了新的调整,即:РДС-1的研制在1949年3月1日前完成并交付试验,РДС-2的研制在1949年12月1日前完成并交付试验。然而,由于817综合厂和813综合厂不能及时提供钚装料和浓缩铀,РДС-1直到1949年8月才得以交付试验,而РДС-2则更推迟到了1951年。[93]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苏联在紧锣密鼓地研制原子弹的同时便已开始为原子弹试验做准备,积极筹建原子弹试验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决议。1946年11月14日,苏联部长会议第2493-1045cc/оп号《关于筹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管理总局采矿场的措施》的决议规定,采纳第一管理总局的建议,修建РДС系列原子弹专用试验场。为保密起见,试验场将使用“第一管理总局采矿场”这一名称。决议规定,试验场的设计任务由第一管理总局下属的国家特种工程设计院承担,执行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提出的总体设计方案,装备部、电气工业部、武装力量部、国家光学研究所、全苏电工研究所、空军研究所等部门和机构承担总体设计方案中相关的任务。[94]1947年4月21日,苏联部长会议通过第1092-313cc/оп号《采矿场(905工程)问题》的决议,将试验场的代码“905工程”改为“310工程”,由工程兵承担试验场的工程建设任务,1948年第一季度完成包括试验场、机场、住房、安全保卫设施等在内的施工装配任务,财政部向工程预支建设费用1500万卢布。任命工程兵少将М.И.切尔内赫为“采矿场”建设施工负责人,炮兵中将П.М.罗扎诺维奇为“采矿场”场长,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的М.А.萨多夫斯基为科技负责人。[95]1947年6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又在一天内接连出台两个决议。第2141-563cc/оп号《905工程问题》的决议确定了“905工程”的施工地点为谢米巴拉金斯克以西170公里处的额尔齐斯地区,占地半径为10公里。[96]第2142-564cc/оп号决议《采矿场问题》则明确了原子弹试验的主要目的:①测定裂变物质的有效系数,检验原子弹构造的合理性;②测定核爆炸的破坏能力。[97]

试验场原址为苏联武装力量部(后为苏联国防部)的2号靶场,地处哈萨克斯坦干旱的草原地带,三面环山。建成后的试验场分为14个区域,包括防御和物理测试区、民用建筑和设施区、地上和地下军用建筑和设施区、生物区等,用于进行观察、测试及实验。物理测试区安装的记录仪器达200多种,铺设的电缆长560公里,都配有专用供电设备和自动控制装置。民用建筑和设施区建有各种砖结构和木结构建筑,还有铁路和桥梁以及深度分别为10米、20米和30米的仿地铁坑道。军用建筑和设施区有战壕、堡垒以及飞机、大炮、坦克、枪支等轻重武器装备。生物区的各类动物数量达1500多只(头)。试验场中央建有一座33米高的金属塔,上面安装了电控客货起重机,用于运送原子弹和人员。金属塔附近修建了一个组装车间,原子弹的最后组装将在这里进行。据统计,截止到1949年,试验场的基本建设投资为1.85亿卢布(按1945年价格计算)。[98]1949年4月22日,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谢苗诺夫向贝利亚提交了书面报告,表示化学物理研究所已经做好了原子弹爆炸测定的准备工作。[99]1949年8月5日,以别尔乌辛为首的试验场验收委员会向贝利亚提交了书面报告,表示试验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可以进行原子弹试验。[100]

此时,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也已接近尾声。1949年4月15日,第二实验室第11设计院总设计师哈里顿和第一副院长К.И.晓尔金向贝利亚提交了简要的书面报告,表示РДС-1所有的理论和设计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101]1949年5月27日,在第11设计院院长焦尔诺夫和总设计师哈里顿共同签字的致贝利亚的书面报告中表示,第11设计院正在积极准备РДС-1的试验准备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7人特别小组,由晓尔金任组长,杜霍夫和В.И.阿尔费罗夫任副组长,成员有В.К.勃伯列夫、别萨拉卞科、马利斯基和И.А.纳扎列夫斯基。试验拟在1949年8月15~25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