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他强任他强,轻风拂山冈(第4/12页)

登陆行动最怕打到一半丢制空权,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敌方可以来登陆,登上来把它的运输船一打,上来多少就得投降多少。而且实际上,敌方实施登陆的机会都很渺茫,1991年和2003年美国两次打伊拉克之前都花了半年多时间运兵,运送物资、给养,这还是美国已经在中东预置了几个师重装备和大量弹药的前提下。如果要发动规模几十倍的作战行动,按美国人现在的能耐,运送物资花个十年也不稀奇,就算只用1年搬东西,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造导弹,造飞机。

美国还有一种选择,把登陆和集结一体化,在亚洲大陆上寻求盟国,然后把部队运上大陆,沿陆路进攻中国的工业中心。这个计划听起来还稍微靠谱一点,从地理上说,也的确更有威胁一些。因为在中国海岸线的两端,各有一个适合外敌攻击的地理空间:东北和两广。

东北和岭南两广地区,在地理上算是半独立的空间,和中国内地有山脉分割(燕山、南岭),通过有限的山口(韶关、山海关)和中国本部相连。同时两个地区都地处边境,和其他临海的邻国(越南、朝鲜)相接,边境线长达几百公里,不易设防。所以这两个地区相对容易被强大的外敌所占据,或者在外敌的扶植下独立,威胁中国内地。这是中国本土的地缘战略弱点。

针对这两个弱点,美国可以在朝鲜半岛或者倒向西方的越南集结兵力,然后利用空中优势切断山海关、韶关等交通瓶颈,不给中国发挥工业、兵力优势的机会,迫使中国以局部地区的兵力和资源迎战美国地面部队主力。这固然还是个风险极大的计划,但至少比直接登陆中国海岸线,和数倍于己的中国陆军直接交手更有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祖先和父辈已经给出了答案。既然国土防线上有薄弱点,干脆就从这两个薄弱点打出去,不给敌人利用它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不只有抗美援朝,唐朝、明末、清末还曾经三次出兵援助朝鲜抗倭。决策人也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如毛泽东。第一次是公元663年的江口之战,当时拍板的是唐高宗李治,这位皇帝的名气完全来自于怕老婆,他的皇后就是武则天;第二次是公元1592年明神宗万历派兵支援朝鲜抵抗丰臣秀吉的入侵,万历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其实如果按现在的标准,他应该算做“宅男”——当了48年皇帝,有28年根本就没上过朝;最近那次是1894年甲午战争,当时的统治者是慈禧太后,掌握兵权的是号称“天下合肥”的李鸿章。

从统计规律上看,这样的历史经验才更有说服力。不管是怕老婆的,翘班酗酒的,贪心不足的,不管男的还是女的,中华民国那种敌人上门才敢接招挨捶的“范”,不只新中国瞧不上,列祖列宗里最没品的也会鄙视到死。

我们的国土虽大,却无一寸容外敌践踏。一个朝气蓬勃的国家讲究御敌于国门之外。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美国不会问苏联是否打算主动攻击美国,如果美国在中国邻国屯兵,我们也不必问什么,只当是有人来送战利品,用我们世界最大的工业予以热烈欢迎就行了。越南战争期间,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对记者说:“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只要中国人还有爷们,我们的国土安全就没有薄弱点。

工业国的领空是主场

其实美国发动地面进攻的可能性为零,我们只是基于料敌从宽的原则推演一番,顺便当个娱乐。美国人的强项是海空军,自然是从天上来,动用轰炸机、巡航导弹、舰载战斗轰炸机,进行战略轰炸,打击我们的军事力量、工厂和基础设施。这才是中国本土防卫的重点。

从中国周边环境来说,美国加上日、韩、中国台湾等潜在盟友的空军,在东亚可以调集的三代以上飞机在今后10年内还将明显超过中国,甚至有2~3倍的数量优势。如果美国愿意暂时放弃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集中全部海空力量,对中国进行一次全面空中作战还是可以的。美国最近推出的“空海一体战”就是基于这样的设想,美国也有这方面的经验,“二战”后期美国曾经编组过拥有16艘重型航母、20余艘护航航母的第三舰队,在莱特湾海战中一波攻击就摧毁了日本联合舰队全部剩余力量。

不过,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口号一直是:“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这个口号是否能实现暂且不论,两场局部战争的烈度之和,和打中国比起来,也远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冷战后的工业实力此消彼长,美国已经没有当年那么足的底气了。

此前美国入侵伊拉克,打阿富汗,对付的都是武器全靠进口的农业国,所以在打掉对方少数进口飞机和防空武器后,空军可以随意耀武扬威,打“零伤亡”战争。有了充分的制空权,美军甚至把陆军用的105榴弹炮装到C-130运输机上,把这种飞机速度慢当做优势尽情地利用,不过这种玩意儿只要碰上什么战斗机就完蛋了。

1999年,美国空袭南联盟,是近年来美国攻击过的最有工业实力的国家。冷战期间,南斯拉夫独立于美苏,左右逢源,是东欧原来的农业国中,工业化水平较好的一个。南斯拉夫造的自动武器在世界上颇受欢迎,说明它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水平。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前夕,已经可以自行制造空对空导弹和靶弹,在世界上也算数得着的国家。

所以,尽管南斯拉夫解体前也只有2000万人,解体后的南联盟只有1000万人口,只有15架相对现代化的Mig-29战斗机和100套老式萨姆导弹发射架,北约还是如临大敌,投入了1200架飞机,包括F-117、B-1和22亿美元一架的B-2轰炸机,来对付只有12万人的南联盟军队。在轰炸中,北约使用了100%的制导武器,而1991年空袭伊拉克时只有9%。这除了体现制导武器的进步外,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对一个工业国防空力量的忌惮,不愿意用抵近攻击来冒险,宁可多费昂贵的导弹。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南联盟在轰炸中损失掉大部分萨姆导弹和Mig-29之后,并没有像伊拉克那样彻底放弃空中战场,也没有闭着眼用高炮乱轰,而是把多余的空对空导弹改造为地对空导弹,在短短的几周内设计制造了100多套代号“投石器”的防空导弹系统,有效地威胁了北约飞机,迫使对方设计复杂轰炸路线,降低了轰炸效率。

北约连续炸了南联盟几个月,也没有给南斯拉夫军队造成真正的伤害,坦克、车辆损失只有十几台,北约始终没敢对这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进行地面干涉。美国部署在科索沃附近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从来没敢飞入南联盟境内,北约倒是派了不少兵力保护这些“阿帕奇”免遭南联盟军越境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