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卷(第7/7页)
李克用知道起义军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李克用来了一招釜底抽薪,派部将康君立、薛君勤等人每天晚上率领轻骑后前往长安烧粮,破坏起义军仅有的一些粮食储备,饿死起义军(这招实在太毒)。起义军人心大乱,战斗力急速下降,黄巢这时已经无法再呆在长安了,必须寻找生路。黄巢集合剩余的人马,趁夜色朦胧之际,离开长安,经蓝田关出商洛东下河南。李克用等各路军阀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些人反对黄巢多不是出于什么对唐朝的忠诚,而是各有所图。果然,他们刚进长安,便开始四处抢掠,看什么东西值钱抢什么,把一座锦绣长安城弄的破败不堪。虽然封建史家痛恨黄巢义军,但对这些“官军”的丑陋行径进行严厉批判,说“官军暴掠、无异于贼。”等抢完长安的东西之外,这些“官军”又盯上了黄巢,黄巢早就想到了这点,让手下把值钱的东西都丢到路上,等官军们去拿。这些官军还真如黄巢所料,见着宝贝就走不动了,一窝蜂的抢,也没人去关心黄巢跑哪去了。
等到官军“清点”完战利品后,黄巢的军队早就开到了千里之外的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刺史秦宗权打不过黄巢,干脆投降了。黄巢看到唐军的主力多集中在关中,河南兵力空虚,便决定在河南境内开辟第.二战场。黄巢率军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没想到陈州是块硬骨头,刺史赵犨用伏兵击死了黄巢大将孟楷,黄巢义军急攻不下,决定围住陈州,攻取其他地方。黄巢派兵攻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形势对黄巢来说有所好转。
唐朝任命朱温为宣武节度使,去收复汴州(唐僖宗真有历史眼光,怎么知道朱温以后要在这里建都?)。朱温和前领导打了几仗,各有胜负,朱温邀请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过来帮忙。李克用和朱温的关系这时候还不错,为朋友两肋插刀是应该的,何况李克用也想得到黄巢的人头,就可以从唐朝那里得到更多的政治资本。李克用真是阔气,带着五万胡兵劲卒南下。
朱温和李克用联军去解救陈州之围,这时赵犨已经在陈州坚守了近一年,虽然人越打越小,但唐军的守城决心却越打越强。看到这一场景,好象又回到了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大将尹子奇围困睢州城,张巡许远固守的悲壮时代。两者的情况虽差不多,但意义却大不相同,首先安禄山造反是非正义的,他所代表的不过是一些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黄巢所代表的是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农民,黄巢的“造反”是正义的,但在封建史家看来,赵犨的“忠诚”却不逊于张巡。
黄巢见联军势盛,没有过多交手,而是把矛头指向朱温所在的汴州。朱温哪甘心老巢被抄,忙回师去救。同时写信给尚在许州休整的李克用,请他帮忙帮到底,过来对付黄巢。李克用也真是一条耿直的汉子,说去就去,带领胡汉兵急赴汴州。在中牟附近的运河渡口王满渡正巧赶上黄巢的大军,李克用二话不说,从后面就杀。黄巢只想着去取汴州活捉朱温这小子,没想到后面居然出现了李克用。黄巢军没有防备,被李克用杀了个痛快,起义军大败,黄巢趁乱逃去。二号人物尚让走投无路,投降了驻扎徐州的武宁军节度使时溥。而黄巢的其他一些重要将领投降了朱温,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梁朝名将葛从周。
李克用一不作二不休,舍了老本也要追上黄巢,一直追到冤句。不过算黄巢命大(也可能是黄巢骑的马快),没有追上,李克用轻骑出击,粮草没带够,只好回到汴州。黄巢一直跑到泰山才惊魂稍定,发现自己的手下居然只有一千多人,黄巢真是伤心极了。想当初进入长安时,何等的威风,称帝的时候,又何等的气派,可现在居然落了这个田地。
李克用辛辛苦苦的追赶黄巢,想“借”黄巢的人头立下首功,可惜白忙一场,倒是便宜了徐州的时溥。时溥得知黄巢兵败逃到泰山,不禁大喜,心想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不吃才是傻子。
中和四年(公元 884年)六月,时溥派部将李师悦前去“借头”,在莱芜附近找到黄巢,将黄巢手下的千把人打的大败(真威风!)。黄巢率残众逃到狼虎谷,黄巢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逃。又不能投降,降了也是死。黄巢已经心灰意冷,拔剑自刎,却没有断气,黄巢忍痛让自己的外甥林言快给自己一刀。林言见形势至此,多说无益,拿着舅舅的人头也可以将功免罪,一刀下去,黄巢人头落地。一代枭雄黄巢,就此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人生,唐朝末年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也以失败告终。
林言想把舅舅的人头送给时溥,结果路上遇到一伙沙陀军,得知林言带着黄巢的人头,那还客气什么,顺带着也把林言的头一起送给了时溥。时溥真是好运气,李克用种树,他摘果子。果然唐朝后来确定时溥功劳第一,进位宰相,钜鹿郡王,时溥一时风光无限。其实如果不是李克用把黄巢追到了时溥的家门口前,时溥天大的本事也奈何不了黄巢,没办法,这就是“命”。
黄巢的死不仅标志着唐末农民起义的失败,而且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大幕正式拉开,此后的唐朝虽然还存在了二十多年,但唐朝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各路军阀为了扩大实力而暂时借用的一块金灿灿的招牌,就比如汉献帝一样,刘备不也是打着大汉皇叔的招牌四处拉“赞助”了吗?
在封建时代的任何一部记载黄巢起义的史书中,都毫不客气的把黄巢和跟随他造反的农民们称之为“贼”,因为写史书的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地主阶级和农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造谣污蔑泼脏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引起后世极大争议的一首诗,就是唐末著名诗人韦庄写的《秦妇吟》,韦庄在诗中极力描写黄巢起义军的“残暴”,说黄巢到处杀人放火,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却充分暴露出韦庄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原来黄巢杀的不过是些封建官吏。唐安史乱后,唐朝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老百姓受尽了这些“公卿”的残酷压迫,难道还不允许老百姓造反吗?
当然农民起义军也犯过打击面扩大化的错误,农民起义军也有他们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就此来否定农民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点我们不能否认。
残唐的事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接下来该是著名的朱温出场了,大家请热烈欢迎朱温同志登场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