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第9/9页)
决定李鸿章仕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
李鸿章静坐下来,几经思考,给曾国荃写了封信,说道:
东吴请兵之使数至,师门始以麾下得胜之师允之。嗣因内举避亲,复以不才应诏。鸿章庸陋,岂知军国大计?近年跧伏幕中,徒党星散,立时募练其何能军?幸叠次寄谕,催令吾丈同赴下游。当代贤豪投契之深,无如麾下,师资得借,懦夫气增。乃窃闻侍坐之言,似我公无意东行。鸿章欲固请之,未知有当于高深否耶?
这是一封至关重要的书信,是李鸿章抓住沪上机遇的关键。
李鸿章写这封信,要达到的目的有三个:
第一,避免曾国荃扯他的后腿。要知道,虽然他李鸿章才干过人,但再大的才能,也大不过亲兄弟去。他李鸿章不管在老师面前多么受宠,只要曾国荃一句话,就全部付诸东流。所以他在这封信中,狠抬曾国荃,狠贬自己,说自己不知军国大计,徒党星散,把自己形容到如此可怜,只为了麻痹曾国荃,避免他坏自己的好事。
第二,为上海的未来做个铺垫。自己去了上海,如果一切顺利,千好万好;可如果有什么不测之事发生,到时候还得求这位曾老九替自己收拾摊子。所以,话一定要提前说明白了,自己就是替曾老九打前站的,就是你的先锋官,如果有麻烦,你当老板的不能不管。
第三,稳住老师曾国藩。曾国藩最担心不过的,就是李鸿章脱离了自己之后,突然一飞冲天,从此不听老师的话,让老师这边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李鸿章再三再四地表态,自己就是湘军中的一枚棋子,是为曾氏兄弟打工卖力的。只要说服曾国荃相信了这个,老师曾国藩那里就容易蒙混过去了。毕竟,在曾国藩的心里,排第一的是亲弟弟曾国荃,排第二的就是他这个学生李鸿章。所以摆平老师曾国藩,比之于说服曾国荃要更容易。
此信发出之后,果然是立竿见影。曾国藩立即吩咐李鸿章,准备编练淮军,奔赴上海。
失意男人李鸿章的仕途,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