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11章.长河落日 第13节(第2/3页)

“大将军……他,他太过分了……”长公主越想越气,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什么理由都不说,莫明其妙地就走了,哪有这样的人……他是大将军,他还控制着军队,而且就算朝廷要夺他的兵权,也不过是收回本来不属于他的那部分兵权,难道这也过分吗?他如果一直控制着所有的兵权,那将来怎么办?陛下长大了怎么办?”

“殿下,大将军离开朝堂,不是在意兵权,而是在意中兴策略。他非常顽固,他坚决不同意议和,不同意立藩,他还想打仗,这才是他离开朝堂的主要原因。”蔡邕摇头哀叹,“他打了十几年的仗,死了几十万兄弟,突然要和仇人同殿称臣,要和曹操这样的杀人屠夫称兄道弟,他接受不了,他也不愿意接受。他离开朝堂,撒手不管,其实就是想让朝堂大乱,让议和之事彻底失败,继而让朝廷的中兴策略按照他的设想制定和实施,让战争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把所有的叛逆都杀得尸骨无存。在他的心里,仇恨和功勋远比天下千千万万的生灵更加重要。”

长公主掩面而泣。蔡邕小声劝慰了一番,“既然大将军不在,那就让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出任廷尉卿。以他在朝堂上的威信,虽然不足以压制各方,但迅速协调各方利益,尽快结案还是可以的。”

长公主接受了蔡邕的建议,下旨让鲜于辅出任廷尉卿,陈好为廷尉丞。考虑到目前的形势,郗虑也不好问责了,把他重新调回御史台。陈群也不能留在中书监了,调到尚书台任仆射,让刘放领中书监。

长公主的圣旨还没有下达,长安再送急报,郗虑得到证据,证明司隶校尉陈宫有蓄意陷害荀彧、辛评等人,阴谋刺杀天子的嫌疑。郗虑当即向大司马徐荣求援,徐荣命令北军越骑中郎将祭锋带两百铁骑,包围司隶校尉府。郗虑急奏长公主,恳求即刻抓捕陈宫,迅速挖出同谋,剿杀所有叛逆。

长公主惊呆了。这个郗虑真是一位奇才啊,短短几天内,连出重拳,打翻了一大片,以匪夷所思的速度迅速扭转了朝堂形势。怪不得司马防老大人要中风了,碰到这位彪悍的副手,即使不中风也要吓个半死啊。

长公主再也坐不住了,和丞相蔡邕急赴长安城。

前将军、卫尉吕布大为愤怒,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司隶校尉府,他要当面问问郗虑,他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要把兖州人杀光了为止。

郗虑此刻正在司隶校尉府质询陈宫和他的下属,官署内外布满了北军铁骑。祭锋挡住了吕布,“吕将军,请你冷静一点,这次和晋阳谋反案不一样了,上次是谋刺大将军,这次可是谋刺天子啊。”

吕布惨然而笑。当年张邈、陈宫这些兖州大吏为了拯救大汉,和自己出生入死,浴血沙场,怎么会有弑君之念?朝堂上每每发生争斗,兖州人总是首当其冲,成为所有人攻击目标。这太不公平了。

吕布猛然调转马头,直奔大司农府。此次朝堂之争,李玮、崔琰、郗虑都是一伙的,要想救下张邈、陈宫等人,只能向李玮求援。

执金吾、龙骧大将军赵云接到祭锋的报讯,飞马追上。“奉先兄,大司马有言在先,严禁我等介入朝堂争斗。我们一旦介入,局面可要失控。你不但救不了他们,反而会让更多人卷进去,让更多人冤死刑场。”

吕布眼含泪花,仰天长叹,悲愤至极,“我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救他们?”

赵云无言以对,只能用力搂着他的肩膀,连一句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现在有生命危险的何止是张邈、陈宫等人,连丞相蔡邕都岌岌可危了。

“如果大将军在,形势怎会如此恶劣?”赵云苦叹,“忍,一定要忍,千万不能把北疆武人扯进去。”

当天晚上,长安城再出大事。

数十名刺客冲进了郗虑的府邸,肆意纵火杀戮。这时郗虑府上突然出现了十几名高手,全力保护郗虑和郗虑的家人。

郗虑本人武技尚可,拼死保护母亲。母子两人勉强保得性命,但其夫人和两个孩子却惨遭毒手,家中七个仆役全部被杀,府邸被毁。

刺客四散而逃,但不知为什么,在郗虑府邸四周百步范围内,却突然出现了巡檄卫士,很多刺客都被抓住了。

郗虑红了眼,连夜审讯。有刺客禁不住酷刑,交待了他们的首领藏匿之地。郗虑带人抓住了他们的首领,再审,又抓住了他们的幕后指使者。这位幕后指使者是西市上的一位商贾,他招供了自己的上家。抓到这位上家,郗虑极其震骇,这人是宗正卿臧洪的掾属。臧洪是张超的故吏,他为了给故主报仇,为了救出张邈,竟然想出了这种狠招。

郗虑奏报长公主,要抓捕宗正卿臧洪。

长公主和丞相蔡邕看到这份奏章,心里霎时涌起不祥的预感,局势失控了。

长公主召见郗虑,一方面好言安慰,一边下旨准奏,羁押宗正卿臧洪、司隶校尉陈宫。

长公主马上召见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大司农李玮、尚书令崔琰,劝他们以社稷为重,放弃争斗,不要再自相残杀了。

丞相蔡邕以最快的速度见到了臧洪,“你为什么要干这种事?你是不是昏头了?”

臧洪惨笑,“我怎么会干这种事?这是陷害,对手太狠了,竟然干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从刺客冲进郗虑的府邸,到郗虑查到我的头上,只有短短六个时辰,如果这一切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可能吗?”

蔡邕骇然心惊,“谁会干这种事?李玮?荀攸?许劭?还是杨彪?”

“都有可能。”臧洪叹道,“现在要想挽救局势,只有把大将军请回来,否则一旦杀开头,局势就再也没有挽救的可能了。”

五月中,长公主下旨,鲜于辅出任廷尉卿,陈好出任廷尉丞,郗虑重新回到御史台任治书御史。

左彦出任宗正卿。杨凤出任司隶校尉。

现在朝堂各方斗得非常惨烈,适合出任公卿职位的也只有北疆武人一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转移朝堂各方的矛盾,平息各方之间的厮杀。

鲜于辅、陈好到廷尉府就职,首先审理许混一案。

许混的案子其实很简单,之所以久拖不决,关键在于张邈等青兖士人,他们想利用荀彧、辛评的谋逆案重创颖、汝士人,谁知事态转眼失控。

五月下,鲜于辅上奏长公主和朝廷,详细奏报了许混一案。过了几天,长公主下旨,对许混的罪责轻描淡写,罢职了事。许劭受到牵连,主动请辞太常一职。长公主接受了许劭的辞呈,拜他为长安太学祭酒,让他主持恢复长安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