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钱 币(上)(第5/6页)
偏方诸国,《旧五代史·食货志》云:“江南因唐旧制,饶州置永平监,池州永宁监,建州永丰监,并岁铸钱。杭州亦置保兴监铸钱。”唐旧制之存者,盖惟此而已。而闽、楚等国,则竞铸铁锡钱及大钱以图利,南唐终亦效尤焉。楚事已见上节。王曦铸大铁钱,事在晋天福七年(942年)。文曰永隆通宝。永隆,曦年号。欧《史》云:“以一当十。”此指铜钱言之,而《通鉴》云:“一当铅钱百。”则闽铜钱一当铅钱十也。开运三年(946年),唐攻福州,吴越钱弘佐救之。募兵,久无应者。弘佐命纠之,曰:“纠而为兵者,粮赐减半。”明日,应募者乃云集。弘佐议铸铁钱以益将士禄赐。其弟弘亿谏曰:“铸铁钱有八害:新钱既行,旧钱皆流入邻国,一也。可用于吾国,而不可用于他国,则商贾不行,百货不通,二也。铜禁至严,民盗铸,况家有铛釜,野有铧犁?犯法必多,三也。闽人铸铁钱而乱亡,不足为法,四也。国用幸丰,而自示空乏,五也。禄赐有常,而无故益之,以启无厌之心,六也。法变而弊,不可遽复,七也。钱者国姓,易之不祥,八也。”弘佐乃止。《通鉴》。弘亿所言,颇为中理。马殷铸铅铁钱,史云商旅出境无所用,皆易他货而去,庸能以境内所余易天下百货,而弘亿谓铁钱不可用于他国,则商贾不行者?情势因时地而不同,贸易通塞,致之者非一端,不害其言之皆是也。南唐李璟行大钱与铁钱,事在周显德六年七月。《通鉴》云:“唐自淮上用兵,及割江北,臣事于周,岁时贡献,府藏空竭,钱益少,物价腾贵。礼部侍郎钟谟请铸大钱,一当五十。中书舍人韩熙载请铸铁钱。唐主始皆不从。谟陈请不已,乃从之。是月,始铸当十大钱。文曰永通泉货。又铸当二钱,文曰唐国通宝。与开元钱并行。”十月,谟流饶州,未几杀之。永通钱遽废,则其行之才三月耳。而铁钱遂行。欧《史·世家》云:“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李煜因下令以一当十。”顺其势之自然,较诸以法令之力,强维其名价者,犹为贤也。
钱荒既甚,除陌之弊斯起。《旧书·食货志》载天宝九载二月敕云:“除陌钱每贯二十文。”此盖当时民间习俗?中叶后钱荒日甚,其数遂随之而增。《志》又云:“元和四年闰三月,京城时用钱,每贯头除二十文陌内欠钱,及有铅锡钱等。贞元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敕:陌内欠钱,法当禁断。虑因捉搦,或亦生奸,使人易从,切于不扰。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如有容隐,兼许卖物领钱人纠告。其行头、主人、牙人,重加科罪。府县所由只承人等,并不须干扰。若非买卖,自将钱于街衢行者,一切勿问。”所谓陌内欠钱,即短陌之异名耳。《志》又载十四年六月敕:“应属诸军、诸使,更有犯时用钱每贯除二十文,足陌内欠钱,及有铅锡钱者,宜令京兆府枷项收禁,牒报本军、本使,府司差人就军及看决二十。如情状难容,复有违拒者,仍令府司闻奏。”《新志》云:“民间垫陌,有至七十者。铅锡钱益多。吏捕犯者,多属诸军、诸使。呼集市人强夺,殴伤吏卒。京兆尹崔元略请犯者本军、本使莅决。帝不能用。诏送本军、本使,而京兆府遣人莅决。”捉搦既虑生奸,而诸军、诸使,又恃势横行,则其法不得不废。《旧志》又载长庆元年九月敕:“如闻比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与其禁人之必犯,未若从俗之所宜。交易往来,务令可守。其内外公私给用钱,宜每贯一例除垫八十,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欠少。”遂卒折而从之矣。《新志》云:“昭宗末年,京师用钱,八百五十为贯。河南府以八十为陌。”案短陌本不中理,然《新志》言李泌为相时,中外给用,每贯垫二十,号户部除陌钱,以给京官岁费,则官且自为之,后遂迁流愈甚。《新五代史·梁太祖纪》:开平三年十二月,国子监奏“创造文宣王庙,仍请率在朝及天下现任官寮俸钱,每贯每月克一十五文,充土木之值。”允之。此袭唐昭宗时京师用钱之例。《食货志》:唐同光二年(924年),度支奏“请榜示府、州、县、镇军民商旅,凡有买卖,并须使八十陌钱”,则沿其时河南府之俗也。《王章传》:授三司使。旧制官库出纳缗钱,
皆以八十为陌,至是民输者如旧,官给者以七十七为陌。遂为常式,则更明肆攘夺矣。然其弊遂沿至宋代云。《容斋随笔》云:“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陌。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至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始诏民间缗钱,定以七十七为陌。自是以来,天下承用,公私出纳皆然,故名省钱。”
欲鼓铸而乏铜,则不得不严铜禁,此亦厉民之一端也。其事始于高宗时。“仪凤中,濒江民多私铸为业。诏巡江官督捕。载铜锡镴过百斤者没官。”《新书·食货志》。开元十一年(723年),禁卖铜锡及造铜器者,已见前。天宝十三载(754年),敕铅铜锡不许私家买卖货易。《旧书·赵涓传》。大历七年十二月,禁铸铜器。《旧书·本纪》。贞元初,盐铁使张滂奏禁江淮铸铜为器,惟铸鉴而已。《新书·食货志》。九年正月,禁卖剑、铜器,天下有铜山,任人采取。其铜官买。除镜外不得铸造。《旧书·本纪》。十年(794年),诏天下铸铜器,每器一斤,其直不得过百六十。销钱以盗铸论。《新书·食货志》。元和元年(806年),以钱少禁用铜器。《旧书·本纪》。宝历元年十月,河南尹王起奏盗销钱为佛像者,请以盗铸钱论。《旧书·本纪》。亦见《新书·食货志》。大和三年(829年),诏佛像以铅锡土木为之,饰以金银、石、乌油、蓝铁。惟鉴、磬、钉、镮、钮得用铜,余皆禁之。盗铸者死。文宗时虽禁铜为器,而江淮、岭南,列肆鬻之。铸千钱为器,雠利数倍。宰相李珏请加炉铸钱。于是禁铜器,官一切为市之。《新书·食货志》。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圜丘礼毕赦文,禁工人熔钱为铜器。明宗天成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访闻近日诸道州府所卖器价贵,多是销熔见钱,以邀厚利。”乃下诏曰:“宜令遍行晓告。如旧系铜器及碎铜,即许铸造。仍令生铜器物,每斤价定二百文,熟铜器物,每斤四百文。如违省价,买卖之人,依盗铸钱律文科断。”皆见《旧五代史·本纪》及《食货志》。晋高祖天福三年三月,亦禁造铜器云。《新五代史·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