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10/11页)
虽然他们先前的领袖阿塔纳里克曾与罗马皇帝瓦伦斯达成协议不得渡过多瑙河,但是现在西哥特人顾不上条约了,因为他们要活命。现在的首领菲列迪根率领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仅仅是渴求罗马帝国允许他们过路,能到色雷斯的山谷中重新安家,苟延残喘。
但是,罗马皇帝瓦伦斯也担心遭到匈奴人攻击,决定趁西哥特人危难之际,强迫利用他们充当炮灰,抵御即将到来的匈奴人。双方经过讨价还价,瓦伦斯与菲列迪根达成一项交易:西哥特人可以渡过多瑙河,但要交出武器,并在罗马边境省份生活,以备在罗马遭到入侵时保卫帝国。这看似是个高明的决定,但瓦伦斯没想到如果匈奴人的入侵压力一旦解除,该怎么安置这些西哥特人呢?
公元376年春夏之交,一无所有的西哥特难民渡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等待他们的是罗马地方行政官员们的“慷慨”迎接:许诺中的粮食、土地和房屋早就被贪官污吏们中饱私囊,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阴险的圈套。
按照常理讲,罗马人既然想利用西哥特人来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就应该对他们施恩,然后恩威并用,让他们打仗去。但那些地方官员不知道怎么想的,在西哥特人最困难时捅刀子却又不将他们干掉,这样只能引起他们的仇恨,并使他们在罗马帝国危难时能够趁机报仇。因此,这件事与后来西哥特人趁东西罗马刚分裂还不稳定之际,率先起兵抢占西罗马帝国的领土有直接关系。
西哥特人愤怒了,开始酝酿反罗马斗争。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一天,罗马军事将领卢皮奇努斯邀请菲列迪根等西哥特部落首领到马西安诺堡商议援助方案。慷慨的卢皮奇努斯操持了一场盛宴,但城墙外聚集的西哥特人却在流言蜚语中暴躁起来——他们收缴了一小队罗马士兵的武器。卢皮奇努斯闻讯,处死了菲列迪根的侍从作为报复。就在他打算进一步杀光西哥特人时,菲列迪根冷冷地说,现在唯一能够重建和平的方法就是让我完好无损、自由地回到我的人民中去。卢皮奇努斯想了想,知道此时自己根本没有胜算,只好释放了菲列迪根。菲列迪根立即策马逃离,回去后就准备与罗马帝国开战。
西哥特与罗马帝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了。一无所有的西哥特人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四处烧杀劫掠,很快在劫掠中武装起来。罗马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亲自率军前往镇压。
公元378年8月9日,瓦伦斯率领罗马军与菲列迪根率领的西哥特军在阿德里亚堡展开决战。瓦伦斯的目的是维护统治,菲列迪根的目的是通过拼杀争取到西哥特人的生存空间,发泄一下西哥特人的愤怒。决战的结果是,西哥特的重装骑兵将罗马的重装步兵砍成了碎块。1万多名罗马士兵战死沙场,瓦伦斯本人也未能幸免。这一战动摇了罗马帝国的根基,帝国辖区内的蛮族从此不再服从命令。
后来,菲列迪根死去。新任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与新任西哥特首领阿坦那利克达成妥协。双方签订协议:罗马帝国给予西哥特人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和半独立地位;西哥特人则承诺在自己国王带领下为罗马帝国而战。
在西哥特人与罗马人进行战争时,匈奴人控制了从乌拉尔山到额尔巴阡山之间的辽阔草原,占领了足以让匈奴复兴的地盘。他们并没满足,随后通过额尔巴阡山口进入匈牙利,征服了周边的日耳曼部落,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事实上,早在东哥特人陆续渡过多瑙河之时,一小部分匈奴人也随之渡河。罗马被迫默许这些匈奴人在境内生活。匈奴人在潘诺尼亚和下摩西亚驻扎下来。由于需要时间消化掉投降并加入匈奴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一段时间内,匈奴人表现得相对安分,并没有发起大规模战争。
西哥特首领国是被匈奴人占领的,西哥特国王和臣民是被匈奴人赶跑的。为了生存,西哥特人不得不渡过多瑙河,来到罗马帝国。但有意思的是,当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矛盾激化时,匈奴人(西迁后的北匈奴与地处中国漠北的匈奴有所不同,他们以散漫的部落状态散布在各占领区,不同的匈奴部落时而联合,时而分散,甚至单独迁徙或与敌人联合,至于究竟哪一部分,不可考)坚定地站在西哥特人一边,经常派出小股军队帮助对付罗马人。
在阿德里亚堡之战中,其实有匈奴的小股军队及时出现在战场上,从而帮助西哥特人打败了罗马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匈奴人的收获很大,虽然他们只带回少量战利品,但匈奴首领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发现庞大而富裕的罗马帝国竟然是一只不堪一击的肥羊,罗马帝国的一切财物都将属于他,只是现在暂时由罗马人替他保管而已,需要时只管拍马去取就是。
由于罗马的重步兵不如西哥特人的重骑兵,为了阻止匈奴人的进攻,罗马皇帝居然与西哥特人达成了妥协,希望他们的重骑兵能帮助罗马帝国对付匈奴人。天真的罗马皇帝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西哥特人能阻挡匈奴人的进攻,他们为什么还要放弃自己的家园,渡过多瑙河,跑到罗马帝国来受歧视呢?
令罗马皇帝感到欣慰的是,当时匈奴人并未尾随西哥特人的脚步,将罗马帝国作为攻击对象,这似乎从侧面证明他与西哥特人联合对付匈奴人是英明之举。不过,事实很快说明,匈奴人不畏惧罗马人的重步兵,也不畏惧西哥特人的重骑兵,只要他们想发起攻击,随时都可以做得到。
从公元395年开始,匈奴人就连续攻入色雷斯一带抢掠。他们通过抢掠对手的财物来壮大自身的实力,等到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就发动大规模入侵。
罗马帝国面临强敌匈奴人入侵,内部却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团结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分裂了。公元395年1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米兰死去。临死前,他留下遗嘱: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两个儿子来分别统治。18岁的长子阿卡迪乌斯执掌东罗马的权柄,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年仅11岁的次子霍诺里乌斯留接任西罗马的帝位,以拉文那(名义上的罗马城)为首都。
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其具体时间指公元235年~284年),几乎耗尽了原来的家底,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进行过改革,试验过“四帝分治”,将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部分,由两个皇帝以及两个相当于副皇帝的恺撒分别管理。戴克里先这种实验虽然在对付内忧外患方面暂时性起了作用,但在传承皇帝位时遭到惨败,最终挑起了将近20年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