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10/11页)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后都采用火化的方式。努尔哈赤火化后,其尸骨贮于瓷坛之中,皇太极的尸体则于顺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以国礼焚化大行皇帝梓宫。直到入关后,顺治皇帝及其妃嫔死后,仍按例实行火化,火化地点为景山,典籍记载,焚化大行皇帝梓宫时,爆出一声声的巨响,那是珍宝在焚烧时发出的声音。孝陵地宫中,就葬有顺治帝、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皇后的三坛骨灰。而顺治帝的皇后陵——孝东陵中,也同样有骨灰埋葬,如殉葬而死的贞妃,以及顺治十五年就已死去的悼妃,死于康熙六年的恪妃石氏等。这些妃嫔,在孝东陵未成之前,统统葬于东陵西之黄花山下,称为悼妃园寝。比孝陵营建的时间要早。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葬入时,一同迁入陵园。所以,在孝东陵内,既有汉化的土葬,也有清初火化的骨灰坛,是个混葬的区域。
入关后,至康熙时代,深受汉族士大夫文化影响至深的玄烨,逐步废弃了火化,尤其是平定三藩以后,战事渐息,驻防趋于稳定,便摒弃了火化习俗,把火葬视为不孝、不道的行为。康熙帝的孝诚皇后崩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孝昭皇后崩于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孝懿皇后崩于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三位都是采用了土葬的办法。但这一时期,也不排除民间例用火化的俗成。直到乾隆年间,乾隆帝明令不准火化,下旨:“一概不许火葬,倘有犯者,按律论罪。”火化之风才被刹住。
虽然如此,但由于早期火化中烧掉尸体习俗的影响至深,满洲人就不可能像汉人那样渴望百年后尸身永远不腐。
二是对宗教世界的崇拜。

萨满教内容的剪纸
满洲人崇信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大千世界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乃众神的居所,具有超自然的功能;中界为人间,是人间万物,包括动植物,大自然是这些物质世界的居所;下界为阴间地狱,是亡灵及妖魔的居所。而居于中界的人受着神灵的赐福与鬼神的布祸,须祈福求祥,避祸趋吉,就要寻求一个能与上界和下界沟通的使者,于是萨满诞生了。
早期女真的萨满多为女性,由女人来充当萨满,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这些萨满不仅能媚神灵,驱恶鬼,而且可以包治百病,预知未来,几乎能解人间万种愁绪,而且,能道神语,无所不通。满洲完全继承了这一神道。
萨满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祭祀,包括祭种、祭时、祭地、祭器、祭仪、禁忌、咒语等。这些宗教活动神秘而庄重,要穿戴特有的服饰,包括神帽、神衣、神裙、神鞋、腰铃等。还要有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各种法具。这些法具通过萨满祭祀神灵,请神驱邪的仪式而发挥出极为神奇的作用,因而,称其为“跳神”。
入关后,满洲统治者感觉到汉族人崇信的佛教更为新奇,比之区域性的萨满教更具有意义,因而对佛教的崇拜,使原始的萨满教日趋衰落。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统治民族和人数的激增,在关外那种带有浓郁特色的萨满教已不再适应形式的要求了。于是,满洲统治者转而崇信影响力更为广大的佛教,借以教化黎民百姓。比如顺治、乾隆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清朝的帝王不仅在宫中置有豪华的佛楼坛城,还带头现身佛界,祈求与佛结缘。崇信佛教最为虔诚的当属顺治帝。他坚信与佛有缘,幸五台,驻嵩洛,拜佛求缘。在顺治八年和顺治十六年,他两次巡幸遵化,到京畿一带的佛寺如景忠山中去访僧问法,收获颇丰。尤其在宠妃董鄂妃去世后,他万念俱灰,竟想剃度出家,幸被孝庄及时制止,才没有演绎成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闹剧。

再如乾隆帝就曾自称为文殊菩萨转世,并请人画下了他的文殊菩萨扮相,而他的裕陵地宫中头道石门之左,即刻有文殊菩萨的立像,在承德等地建置了殊像寺。不仅如此,这些宫中帝后死去的陵寝中,还在其隆恩殿中建有佛楼,供奉佛像,佛前供有各式佛器珍宝。而清陵做法中,佛教内容更是随处可见,如所有建筑的基座为须弥座、地宫石门上雕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等佛事造像。雕有密宗佛教的各式法相,如金刚杵等。裕陵地宫中还雕有30111字的经文,其中梵文达647字,内容涉及金刚咒、菩萨咒等,以及各位尊佛的咒语,琳琅满目,不可胜数。而他们(她们)的棺具中又都有佛经的文字雕刻,在棺具四周雕有四大天王咒语、忏悔经等。
佛教内容充斥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乾隆裕陵地宫中的佛教雕刻,充分反映出清统治阶级企图利用佛教来达到教化人民,并借以证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同时,由于佛教中对佛身的尊崇,强调灵魂世界的存在,进一步弱化了人们对死后肉身的尊崇,相信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经过修行转世,进入极乐世界。
三是对道教的崇信。
清廷信仰很复杂,很难说是单一的宗教信仰。而道教就是清宫信奉的宗教之一。最崇信道教的清帝,就是雍正了。他坚信道教的神奇,并献身其中,亲自炼丹烧药,并将道士请进宫中,与其讲道说法,宫中留下许多雍正帝扮道士的画像。
所以,清宫中这些对神灵世界的崇拜,使他们更加坚信精神世界的重要性,进一步弱化了对肉身不腐的追求。
与宗教崇拜相伴而生的则是对灵魂世界的尊崇。所谓灵魂世界就是人死之后的魂魄。清宫主位十分重视和崇信灵魂世界的重要性,坚信人死之后就是升天了,灵魂脱离了肉身升天而去。因而,清帝之死称为“宾天”“升暇”,而帝后崩御之后,其官书称谓改称“大行”某某,使人感到肃然。
有了这样一种信仰,本着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清廷在丧事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焚化衣物和各种宝器,称为“烧饭”。烧掉这些东西,死者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因而,清廷在焚化宝物时会毫不吝啬,认为这样才会更有孝心。而基于对宗教和神灵的崇拜,也进一步弱化了清帝后妃们对肉身不腐的信念。
清陵的发掘实例证明了这一点。清东陵经历过多次大的盗案。从流氓军阀到当地土匪,甚至平民百姓因受其影响,也参与盗掘活动,大批珍宝随葬品被洗劫一空。期间,东陵发生的盗案中,那些被盗墓主,不仅丢了珍宝,连尸骨也被拖出了棺外,在东陵的档案记录中,披露了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