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香消玉殒为谁念(第7/11页)

康熙景陵地宫棺位的摆放推测。康熙帝景陵地宫中,葬有五位后妃,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因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生皇二子理密亲王允礽难产而死,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葬景陵;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崩于坤宁宫,康熙二十年葬入景陵;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死去,同年十月二十日葬景陵;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死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一与圣祖同日入葬景陵;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于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祔葬景陵地宫。

考证大殿神牌位次,圣祖居中,孝诚居左,孝昭居右,孝懿次左,孝恭次右,敬敏皇贵妃在西暖阁内。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所记大殿神牌的位次。由此推断景陵地宫宝床棺位:圣祖居中,孝诚居左,孝昭居右,孝懿次左,孝恭次右,敬敏皇贵妃在左侧垂手宝床上。

雍正帝泰陵为清西陵第一陵,内葬有三人,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乾隆三年二月初三日,世宗、孝敬后梓宫先后由龙车载入地宫之中,世宗居中,孝敬居左。按雍正帝谕旨,敦肃皇贵妃丧仪以皇贵妃例行,所以,皇贵妃金棺也葬入地宫。按封建宗法制度,皇贵妃虽比皇后仅差一级,但皇后为六宫之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贵妃则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所以,推断敦肃皇贵妃棺位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世宗之右,一是在左侧垂手床上。

裕陵地宫棺位考证。按居中为大的原则,乾隆帝棺居棺床正中金井之上,按左为贵说法,乾隆元后孝贤应葬于高宗之左,两个位置已定,乾隆右边应是谁呢?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十三年,过了一年,乾隆帝晋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到乾隆十五年八月,正式册为皇后,即乌喇那拉皇后。乾隆十七年,孝贤后葬入地宫后,居高宗左,那么,高宗之右应是那拉皇后的预留分位。可是,乾隆三十年,那拉皇后失宠,死于乾隆三十一年,高宗诏以皇贵妃礼,降格葬入纯惠皇贵妃地宫棺床左侧。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高宗一直未封后,这个位置便不知何属了。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遵照密建家法,亲书皇十五子颙琰之名,密定皇储,这样,他的母亲皇贵妃魏氏,在高宗死后,其子继位,她必然封为皇太后,所以,高宗之左的棺位,应为之预留。魏氏死于乾隆四十年,自然应葬于高宗之右。

地宫内其他三位女子,除慧贤外,生前都不是皇贵妃,均为死后追封,这就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棺位。哲悯死得最早,高宗在藩邸时,于雍正十三年死去,乾隆十年追封为皇贵妃;慧贤死于乾隆十年,其死前三天,即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晋封为皇贵妃。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孝贤、慧贤、哲悯三位同日葬入地宫,慧贤与哲悯虽同为皇贵妃,但慧贤生前封号显赫,自然应高于哲悯,故此,其棺位应于孝贤之左,哲悯应于孝仪之右,至于死在乾隆二十年的淑嘉皇贵妃,葬入地宫稍晚,自然在垂手床上。

所以,裕陵地宫宝床上棺位如下:居中为高宗,左为孝贤,右为孝仪,孝贤左为慧贤,孝仪右为哲悯,西侧垂手床上为淑嘉皇贵妃。

嘉庆帝昌陵地宫内葬有两人,嘉庆帝居中,孝淑睿皇后居左侧。

道光慕陵地宫内葬一帝三后,宣宗居中,三位皇后按时间先后,孝穆成皇后居左,孝慎成皇后居右,孝全成皇后居孝穆成皇后之左。

咸丰帝定陵地宫葬二人,文宗居中,孝德显皇后居左。

同治帝惠陵葬二人,穆宗居中,孝哲毅皇后居左侧。

光绪帝崇陵地宫葬二人,德宗居中,孝定景皇后居左侧。

总之,封建时代宗法制度极严,礼制等级不可逾越。清帝陵地宫中,葬位的基本规律是,帝棺居中,皇后按左为贵的原则,以时间先后分葬左右;皇贵妃则按死亡先后从葬两旁。当然,由于皇族内部钩心斗角,宫闱秘闻极多,在葬法位置中,也可能出现颠倒,甚至随心所欲的现象。

可是,那些或许是死在皇帝之后,或许是级别较低下,或许是皇帝根本就不太喜欢的后妃,就没有与皇帝葬入同一地宫之中的荣幸之事了。而死在皇帝之后的太后们则要单建陵寝。

清代共建有7座皇后陵,分别为: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两座定东陵。这些陵墓均在丈夫帝陵的旁边,成依偎之状,拱卫在帝陵的东边或西边。

最低档次的是妃园寝。入关以后清朝皇室陵寝形成了两大区域,即东陵和西陵。其中共有8座妃园寝,即:景陵妃园寝、景双妃园寝、泰妃园寝、裕妃园寝、昌妃园寝、定妃园寝、惠妃园寝和崇妃园寝。

在这些妃园寝中,是一群守望的女人,她们生前在深深的宫墙中守望着唯一的皇帝;死后,葬入了皇帝陵园之中,同样被那高高的陵墙圈住,不可逾越,只是在那里等待着和守望着皇帝灵魂的到来。

皇后冬朝冠

乾隆皇帝裕陵地宫出土的玉蝉

3.随葬品

后妃去世后,要按照皇家的规矩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丧事活动,级别高的诸如皇后、皇太后,便从此进入大丧,也称国丧期,全国为之致哀,丧期也长;而皇贵妃以下,则仅在宗室或皇宫内举行丧事。等级和规模有着明显的区别。

大殓是与死者做最后的告别,因而,大殓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最为明显的,便是棺中的殉葬品。

清后宫主位死后,大殓时,要有部分殉葬品随葬。这些殉葬品会因时代不同,亡者身份不同而各有差异。由于惧怕后人盗陵,地宫殉葬品这些宫闱秘密为世人鲜知。尽管如此,清宫档案、清人笔记等文献中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是我们研究清宫殉葬品的宝贵资料。

清宫的殉葬品,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早期,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并没有殉葬品,尤其是实行火化,地宫中只有一些骨灰坛子,就不会有殉葬品,因为清代宫中殉葬品主要是放在巨大棺椁的缝隙之中。

火葬的特点,是早期满洲随葬品极少的原因。“木棺火葬,多是先将尸体火化,把骨灰及随葬品装入木棺,再在墓穴内将木棺、骨灰、随葬品一同加以焚烧,然后封土成冢。”从已开放的清陵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这些棺具的头部都有一个葫芦状的东西,是早期满洲习俗的物化表征。这个葫芦的作用,相传“挂整貂一具”。作为对逝者的随葬物品,既朴素简单又庄重大方,因为在满洲人心目中,貂是珍贵的动物。而在棺内,则殊少放置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