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拉奥孔(第3/3页)
[3] 关于这些伊纽多像与拉奥孔群像的相似之处,参见德·托尔内的《米开朗琪罗》,第二卷,第65页。目前艺术界认为,这件雕像不是原作,而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仿作。
[4] 或者说,至少现今大部分艺术史家都同意,这幅画画的是诺亚献祭。不过孔迪维和瓦萨里却认为,该画画的是《创世纪》第四章第三节至八节所描述该隐和埃布尔献祭的场景。他们两人之所以会有此误解,原因在于米开朗琪罗画诺亚生平三画时,并未按照事件发生先后安排所画位置。最早画的《大洪水》,本应放在从门口算来第三幅的位置,也就是后来《诺亚献祭》所在的位置,但米开朗琪罗将这两个场景调换顺序,以让他笔下那些慌乱、受困洪水的人群能有较大的施展空间(3米×6米),而把面积较小的第三块空间(1.8米×3米)留给《诺亚献祭》。因此,出现了诺亚在大洪水发生前就筑坛感谢耶和华这种不合理的情形,进而导致孔迪维和瓦萨里断定,画中献祭者是存在年代无疑更早于诺亚的该隐和埃布尔。瓦萨里于1550年版的《米开朗琪罗传》中正确识出了画中场景,但到了1568年版,听信孔迪维的看法,做出上述论断。
[5] 龚布里希(Ernst Gombrich)《米开朗琪罗〈诺亚献祭〉中援用古典艺术之处》(“A Classical Quotation in Michelangelo’s Sacrifice of Noah”)一文,《沃伯格协会会刊》(Journal of the Warburg Institute,1937),第69页。
[6] 关于这项援用,可参见史坦曼(Ernst Steinmann)两卷本著作《论西斯廷礼拜堂(Die Sixtinische Kapelle,Munich:Verlagsanstalt F. Bruckmann,1905),第二卷,第313页正反面。
[7] 霍伊辛格(Lutz Heusinger)写道,至1509年秋,米开朗琪罗已完成“前三面大湿壁画,以及相邻所有部分”。参见曼奇内利与霍伊辛格合著的《西斯廷礼拜堂》(The Sistine Chapel)第14页。关于工作天数,可参见班巴赫《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室里的素描和绘画》一书附录二,第366~367页。
[8]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54页。
[9]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48页。
[10]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53页。
[11]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54页。
[12] 《米开朗琪罗书信集》,第一卷,第54页。
[13] 哈比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怪物,脸及身躯似女人,翼、尾、爪似鸟。
[14] 关于此诗英译,可参见《米开朗琪罗诗全集和书信选集》,第5~6页。
[15] 引自班巴赫:《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室里的素描和绘画》,第2页。
[16] 瓦萨里:《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列传》,第二卷,第669页。
[17] 梅里费尔德:《湿壁画艺术》,第112~113页。
[18] 孔迪维:《米开朗琪罗传》,第58页。
[19] 瓦萨里:《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列传》,第二卷,第6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