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贵族的弄权(第22/22页)

弃疾是个聪明人,他捂住耳朵,静下心仔细分析了一下形势,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就算他不想反都不可能了,与其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主动出击,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拍了拍身上的稻草,走出谷仓,偷偷溜回蔡公府,冷不丁出现在大门口,朝着成千上万革命群众做了一个挥手的姿势。人群立刻又沸腾了,大伙一拥而上,将弃疾团团围住,有人甚至喊出了“蔡公万岁”的口号。

观从朝着朝吴眨眨眼,两个人会心一笑。

不久之后,王子弃疾、王子比和王子黑肱在邓地正式举行了会盟,宣布反抗楚灵王的暴政。陈、蔡两地人民的爱国心也被激发起来了,纷纷拿起武器聚集到弃疾麾下,浩浩荡荡向郢都进发。叛军势如破竹,或者说根本没有遇到有效抵抗——此时此刻,楚灵王仍然在乾谿呆着呢!各地楚军只要一看到三位王子的大旗,就放弃了抵抗的念头,有的甚至加入了叛军。

来到郢都城下的时候,发生了一点小小的状况。陈国人和蔡国人担心楚国人过河拆桥,一致要求暂缓进攻郢都,转而修筑堡垒,竖立两国军旗。

竖军旗就等于承认两国独立了。站在陈国人和蔡国人的角度,这个想法并没有错。问题是,两国军旗一竖,意味着这两个国家打到了郢都,楚国人就有意见了,不但郢都的守军会斗志昂扬,叛军中的楚军也有可能倒戈一击。王子弃疾到底老奸巨猾,对陈国人和蔡国人说:“打仗就是要速战速决,现在停下来修筑堡垒,不但延误战机,而且空费气力,只怕日久生变。”一面将他们稳住,一面派部将须务牟和史猈潜入郢都,买通王宫守卫,刺杀了楚灵王的大子禄和公子罢敌,并且打开城门,放大军入城。

楚灵王这才回过神来,急急忙忙带着部队往郢都赶。一路走,士兵就一路开小差,走到訾梁(地名,今河南信阳境内)的时候,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就是在这里,他听到了大子禄和公子罢敌的死讯。

楚灵王的脸上突然出现一种似笑非笑的奇怪表情,紧接着大叫一声,从车上跌落在地。当内侍企图扶他起来的时候,他一把拉住内侍的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人家,问道:“你说,别人爱儿子,也会像我这样吗?”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恐怕还有超过您的。”内侍回答,“像小人这种老而无子的,日后难免被人挤到沟渠里。您说,谁失去了儿子会不伤心呢?”内侍是宦官,自然没有儿子,说得全是实在话。

楚灵王愣了半晌,长叹道:“我明白了,我杀死那么多别人的儿子,所以才会有今天啊!”

内侍无言以对。然丹走过来,单膝跪地,对楚灵王说:“现在说这些都太晚了,而今之计,请大王先回到郢都郊外,看国人如何选择吧。”

楚灵王苦笑道:“众怒不可犯,我现在是天怒人怨,即便跑回去,又有谁会选择我呢?”

然丹说:“既然这样,那就先找个城墙坚固的地方躲一躲,再向诸侯借兵如何?”

“躲去哪?你难道还不知道,楚国之大,已经没有寡人的容身之地?”

“还有一条路,也许可以逃到别的诸侯那里,再从长计议。”

“你不用再说了。”楚灵王摆摆手,“寡人气数已尽,去到哪里都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然丹默默退下。当天夜里,然丹悄然离开,前往郢都投奔新主去了。然丹一走,楚灵王身边的人很快就走光了,只剩下他独自一人沿着汉水南下,打算去往鄢城(地名,今湖北省境内)。众叛亲离之际,有人却感念楚灵王的好处,主动去寻找他的踪迹。这个人便是申无宇的儿子申亥。

“我父亲两度触犯王命,大王都没有惩罚他,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恩情吗?”怀着这样的念头,申亥终于在棘门(地名)的芦苇地里找到了楚灵王,并将他偷偷带回家。

同年五月,楚灵王在申亥家里自缢,结束了他充满非议的一生。作为一个倒台的君主,他虽然死得不风光,但是也绝不寒碜——申亥怕他黄泉路上寂寞,杀死自己的两个女儿为其殉葬。

当然,还有一种更为悲摧的说法:楚灵王独自一人沿着汉水逃亡,遇见原来王宫的小臣涓人(清洁工)畴。楚灵王告诉涓人畴,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可是涓人畴也没有东西可吃,只能拿大腿当枕头,让楚灵王枕着睡了一觉。楚灵王醒来,发现涓人畴已经不见了踪影,再看头下,枕着的竟然是一块泥土。再后来,他就饿死了。

本书大事年表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继位,晋国结束了内乱。

公元前566年:晋国和楚国作为争夺陈国,发起了“鄢之会”。

公元前562年:郑国人一手策划“萧鱼之盟”,确立了晋悼公的霸业。

公元前559年:秦人在水中下毒,不费一兵一卒击退以晋国为首的联军,史称“迁延之役”。

公元前548年:齐国权臣崔杼叛乱,弑齐召公。

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发起、晋楚两国主持大规模的弭兵会盟,此后国际社会进入相对安定的40年。

公元前541年:各国诸侯在郑国的虢地重温弭兵会盟的誓词,史称“虢之盟”。

公元前532年:晋平公结束了他老来昏庸的一生。

公元前529年:王子弃疾和一众朝臣发动政变,楚灵王不敌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