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第9/9页)

[55] 《三国志·魏书·乌丸传》,第831页。

[56] 以上见《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张郃传》,第525页。

[57]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876页。

[58] 《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第276—280页。

[59] 《三国志·魏书·乌丸传》,第835页。

[60] 《三国志·魏书·蜀书·先主传》,裴注引《英雄记》,第874页。

[61] 周一良先生早已指出江南并非战马产地:“盖无论南北,马皆战争所不可少,而江南不产马。”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62] 黎虎:《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魏晋南北朝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393—421页。

[63]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吴录》,第1104页。

[64] 《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张纮传》,第1244页。

[65] 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1100、1109页。

[66] 以上见《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程普传》,第1283页;《韩当传》,第1285页。

[67]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太史慈传》,第1188页。

[68]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周瑜传》,第1263页。

[69]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丁奉传》,第1301页。

[70] 《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周泰传》,第1297页。

[71]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吕蒙传》,第1278页。

[72] 《太平御览》卷三百“兵部”引《会稽典录》曰:“朱育谓钟离(牧)曰:‘大皇帝以神武之姿,欲得五千骑乃可有图。今骑无从出,而怀进取之志,将何计?’收(牧)曰:‘大皇以中国多骑,欲得骑以当之……’”(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第1383页)《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未载此事。

[73]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第924页。

[74] 参见《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李特家族即賨人,擅长骑战,西晋末迁入益州,靠骑兵优势成功建立成汉政权。

[75]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第891页。

[76] 《晋书·李特载记》,第3022页。

[77] 《三国志》卷四十《蜀书·魏延传》,第1003页。

[78]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第1003页。

[79]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曾上书称,“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他因此提议从冀州调五千屯田民到关中,兼营屯垦和戍边。见《晋书》卷三十七《安平献王孚传》,第1083页。

[80] 《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钟会传》,第791页。

[81]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裴注引《文士传》,第589页:“曹公故人杰也……驱孙权于江外,逐刘备于陇右”。这虽是时人恭维曹操的说法,也反映出江、山阻隔对吴蜀政权的保障作用。

[82] 参见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26页。

[83] 《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史臣曰:案晋中朝元会,设卧骑、倒骑、颠骑,自东华门驰往神虎门,此亦角抵杂戏之流也。”(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50页)

[84] 以上见《晋书》卷四十二《王济传》,第1206页,亦见《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王武子善解马性”条。

[85] 《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第1960页。《世说新语·赏誉第八》有此事,刘孝标注引邓粲《晋纪》,云王济喂养督邮马的方法是“谷食十数日”,两人在蚁封(密布蚁穴的土丘之地)内赛马为“盘马”。

[86] 《晋书》卷一百一《刘元海(渊)载记》,第2646页。

[87] 《晋书》卷一百二《刘聪载记》。

[88] 《世说新语校笺·言语第二》,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8页。

[89] 《世说新语校笺·方正第五》,第163页。

[90] 《晋书》卷四十《杨济传》,第1181页。

[91]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载“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司马炎还经常以王湛的愚钝调侃王济:“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92]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亦称:“武帝甚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望之士居之。”(第741页)

[93] 《晋书·王济传》,第1207页。

[94] 见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3、275页。陈氏对北方民族评价较高,或与其祖父陈宝箴曾为清政权效力有关。

[95] 《晋书》卷五十九《成都王颖传》,第1616页。

[96] 《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80页。

[97] 《晋书》卷六十《李含传》:“(河间王颙)乃加含龙骧将军,统席薳等铁骑,回遣张方军以应义师。天子反正,含至潼关而还。”(第1643页)

[98] 《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六“兜鍪”条。另见《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四引《晋八王故事》,第4106页。

[99] 《晋书》卷六十《张方传》,第1645页。

[100] 《晋书》卷六十三《段匹磾传附段文鸯》,第1711页。

[101] 《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687页。

[102] 《太平御览》卷二百八十六“机略”条,第1322页;卷八百九十五“马”条,第3972页。

[103] 《晋书》卷四十八《段灼传》,第1340页。

[104] 《晋书》卷九十七《北狄传》,第2550页。

[105] 《晋书》卷三十九《王浚传》,第1146页。

[106] 《晋书》卷六十二《刘琨传》,第1680页。

[107] 《晋书》卷五十九《东海王越传》,第1623页;卷六十一《刘乔传》,第1673页。

[108] 《晋书·刘琨传》,第1680页。

[109] 《晋书·王浚传》,第1147页。

[110] 《晋书》卷五十九《河间王颙传》,第1621页。

[111] 以上见《晋书》卷四《惠帝纪》光熙元年(306年)五月,第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