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第7/7页)

[6] 见《陈书》卷十八《韦载传》,第249页。

[7] 《陈书·侯安都传》,第144页。

[8]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胡三省注,梁山在长江西北岸,见第3997页。

[9] 《陈书·高祖纪》,第10页。

[10] 《陈书》卷八《周文育传》,第139页。

[11] 《陈书·高祖纪》,第10页。

[12] 《陈书·高祖纪》,第11页。“丁巳,众军出南州,烧贼舟舰。”《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胡三省注:“南洲,属姑孰。”

[13] 《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第281页。

[14] 《梁书》卷六《敬帝纪》,第148页;《南史》卷八《梁敬帝纪》,第249页。此事《陈书·高祖纪》未载。

[15] 《北齐书》卷二十一《封子绘传》,第305页。

[16] 《陈书》卷二《高祖纪下》:“永定三年……二月……司空侯瑱督众军自江入合州,焚齐舟舰。”(第39页)《资治通鉴》作:“侯瑱引兵焚齐舟舰于合肥。”(第5182页)

[17] 《陈书·高祖纪下》:“永定三年……闰四月……丁酉,遣镇北将军徐度率众城南皖口。”(第39页)

[18]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第5184页。

[19] 《陈书》卷三《世祖纪》,参见本书第三编陈朝的军人政治部分。

[20] 《陈书》卷九《侯瑱传》,第155页。

[21] 《陈书·侯瑱传》,第156页。

[22] 《陈书·侯瑱传》,第156页。

[23] 《陈书·世祖纪》载贺若敦兵力为“马步一万”(第52页);《周书》卷二十八《贺若敦传》则为“步骑六千”(第475页)。当从《周书》。

[24] 西江口,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八胡三省注,为湘江入长江口,见第5209页。另,《水经注疏》卷三十五《江水三》:“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俗谓之西江口。”(第2881页)

[25] 《陈书·世祖纪》,第52页。

[26] 《周书·贺若敦传》,第475—476页。

[27] 《陈书》卷四《废帝纪》,第68页。

[28] 《周书》卷四十八《萧詧传附子岿》:“岿亦遣其柱国王操率水军二万,会皎于巴陵。”(第863页)

[29] 《陈书》卷二十《华皎传》,第272页。

[30] 关于元定所部兵力,《周书》与《陈书》所言不同。《周书》卷五《武帝纪上》:“元定以步骑数千先度,遂没江南。”(第74页)《陈书·废帝纪》云“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率步骑二万入郢州”(第68页);卷二十《华皎传》则云“长胡公拓跋定人马三万”(第272页)。元定即拓跋定。陈朝文献似有夸大敌军兵力的惯例,但《周书》为降低自身损失,也可能少写元定兵力。《陈书·废帝纪》又云陈军俘获元定的战果“俘获万余人,马四千余匹”(第68页),由于元定军队因无法渡江北撤而全部被俘,此数字当接近其实际兵力。

[3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第5270页。

[32] 据《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为隋沔阳郡,约今湖北省仙桃市。

[33] 《陈书》卷十《程灵洗传》,第172页;《周书》卷三十四《裴宽传》,第597页。

[34] 据《陈书》诸传,此次周、梁造舰之地为“青泥”,但未言具体地址。《周书·萧詧传附子岿》则言“竟陵之青泥”,可见在竟陵郡境内的汉江段,约今湖北省钟祥市,见第864页及中华书局校勘记。周人选择在这里造船,大概和北齐在合肥造船的考虑相似,即认为其地处汉江口内,可以防备长江中的陈水师,而在机会适当时可以驶入长江作战。三国曹魏末,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时,也曾在汉江中造船,但冬季战争时因为水浅无法驶入长江,见前文。

[35] 《陈书》卷十一《章昭达传》,第184页。

[36] 《陈书·章昭达传》,第184页。另参见卷十《程文季传》,卷十五《陈慧纪传》,卷二十二《钱道戢传》,卷三十一《樊猛传》《鲁广达传》。但陈军袭击青泥及安蜀城之事,为《宣帝纪》不载,所以难知其具体月日。《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陈太建二年(570年),将攻灭安蜀城之战系于七月,但未载焚青泥舰船之事。

[37] 《隋书》卷二《高祖纪下》,第31页。

[38]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开皇五年:“冬十月壬辰,以上柱国杨素为信州总管”(第23页)。

[39] 《隋书·杨素传》,第1282页。

[40] 《隋书·高祖纪下》,第31页。

[41] 《隋书·高祖纪上》:“三月……戊子……以上开府、当亭县公贺若弼为楚州总管,和州刺史、新义县公韩擒虎为庐州总管。”(第14页)按,此时贺若弼尚不是吴州总管,其调任应是此后不久之事。因为《隋书》卷五十一《长孙览传》于开皇二年之后,曾提及“上常命览与安德王雄、上柱国元谐、李充、左仆射高颎、右卫大将军虞庆则、吴州总管贺若弼等同宴”(第1328页)。可见贺若弼到楚州不久即调任吴州总管。

[42] 《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第1344页。

[43] 《北史》卷六十八《贺若弼传》,第2381页。按,“十策”或“七策”仅见于《北史》;《隋书·贺若弼传》未载。

[44] 《隋书·杨素传》,第1283页。

[45] 《隋书》卷六十五《周罗睺传》,第1524页。

[46] 《隋书·杨素传》,第1283页。

[47] 《南史》记载陈后主昏庸的史事较多,甚至有故意贬低陈朝之嫌,《陈书》类似记载则较少。

[48] 《北史》卷七十八《张奫传》:“贺若弼之镇江都也,特敕奫从,因为间谍。平陈之役,颇有力焉。”(第2632页)可见隋军统帅颇重视情报工作。

[49] 《隋书》卷五十七《薛道衡传》载,高颎在和薛道衡一席谈话之后,方坚定了渡江决心,见第1407页。但传中薛道衡所言,都是人所共知之事,对高颎未必有实际意义。北朝末至隋的这种文人本传多言过其词,未必可信。

[50] 《陈书·后主纪》,第116页。

[51] 《陈书·樊猛传》:“时猛与左卫将军蒋元逊领青龙八十艘为水军,于白下游弈,以御隋六合兵”。(第418页)

[52]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作“辛未”(第5506页),误,当从《陈书·后主纪》作辛巳。

[53] 《南史》卷六十七《任忠传》,第1651页。

[54] 《隋书·韩擒虎传》,第1340页。

[55] 《隋书·贺若弼传》,第1345页。

[56] 《隋书·贺若弼传》,第1345页。

[57] 《隋书·杨素传》,第1283页。

[58] 《隋书·韩擒虎传》,第1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