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第5/7页)
魏文侯向子夏发问说:“我穿着黑色祭衣戴着黑色礼帽,听古代的音乐,就只怕卧倒瞌睡,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就不知道困倦。大胆地请问,古代的音乐像那样令人厌倦,是什么原因?郑卫的新音乐像这样吸引人,是什么原因呢?”
子夏回答说:“现在先谈那古乐,大家步调进退一致,应和的声音纯正宽广,弦匏笙簧的演奏全听鼓声指挥,开始演奏击鼓,停止结束鸣金,调整杂乱的行列用乐器相,迅速前进用乐器雅。有道德修养的人于是谈论,于是述说古代的情事,即修养自身整齐家室,平均天下的道理:这是古乐要表达的内容。今天的新乐,进退不齐,奸邪的声音使人淫乱,沉浸在里面不能自制,加上小矮人的戏耍,像猴子一样男女混杂,不知道父子尊卑。乐曲演奏终了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不可以讨论古代人的情事:这是新乐要表达的内容。今天您所问的是真正的音乐,但是所喜欢的却是铿锵的声音。那有节律的音乐和铿锵的声音,虽相接近但不相同啊。”
文侯问:“大胆请问为什么不同?”子夏回答说:“那古代天地和顺而四季适当,人民具有德性而五谷也昌盛,天灾不流行而人祸也没有,这就叫十分适当的太平年头。然后圣人制作了父子君臣的等级关系作为纪律纲要,纪律纲要已经正常,天下非常安定,天下非常安定,然后整理六律,协和五声,用丝弦等乐器歌唱《诗》中的《颂》,这就叫德音,德音才称得上音乐。《诗·大雅·皇矣》说:‘静修他的好德行,能够察明是与非,辨明真假与善恶,教诲不倦能赏刑。在这大国当国君,能够和顺能亲近。传到文王更贤良,具备美德无忏悔。已经承受帝王福,延及子孙万年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现在您所喜好的,大概是沉溺在靡靡的声音里面了吧?”
文侯说:“大胆请问,沉溺的靡靡声音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子夏回答说:“郑国的音乐好听但靡滥,放纵奸声迷乱人的心志,宋国的音乐使你欢悦,但柔细娇弱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急促多变,使人心志烦燥,齐国的音乐高傲孤僻,使人心志骄逸。这四国的音乐都被色情淫乱了,同时伤害了德性,所以祭祀不使用它们。《诗》中说:‘肃穆雍容和谐鸣,先人祖宗喜欢听。’那肃穆的声音就是恭敬;那雍容的声音就是和谐。又恭敬又和谐,什么事不行呢?做百姓君主的人,只要谨慎自己喜欢或厌恶的言行就可以啦。国君喜好它,那么臣子就去做这件事,皇上实行的事,那么百姓就跟从去干。《诗》中说‘诱民前进很容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然后圣人制作了小鱠鼓、大鼓、木蒫、螩、土埙、竹諶,这六种乐器,是演奏美德声音的音乐。然后用钟、磬、竽、瑟来调和演奏,用盾牌、斧头、牦牛尾、野鸡翎毛来做道具舞蹈演出。这是用来祭祀祖先宗庙的音乐,这是用来宴饮宾客献礼酬谢的音乐,这是用来区分乐器排列顺序尊卑合适的音乐,这些都是用来晓示后代有尊卑长幼秩序的音乐。钟声响,声音很高,声音高可以树立旗号警戒群众,旗号可以树立气势,气势可以树立威武。有道德修养的人,听到钟声就想到了武臣。石磬的声音清脆有力,清脆有力用来树立辨别礼义的是非观念,辨别礼义是非可以使人为守礼全义效死。有道德修养的人,听到磬声就思念那些为节操守卫边疆而死的臣子。丝弦的声音哀婉悠长,哀婉悠长可以树立廉正的思想,廉正的思想用来树立伟大的人格志向。有道德修养的人,听到琴瑟的声音就思念立志躬行仁义的臣子。竹笛声浮泛可以和其他声音融汇,声音融汇可以用来树立会合的观念,会合的观念可以用来聚集群众。有道德修养的人听到竽笙萧管的声音,就思念能够养畜聚集百姓的臣子。鼓的声音欢快热烈,欢快热烈可以树立调动的观念,调动的观念可以用来鼓动群众进取。有道德修养的人,听到擂鼓的声音,就想起了做将帅的臣子。有道德修养的人听音乐,并不是听音乐的叮当声音,那是听音乐中有和自己心志相符合的内容啊。”
宾牟贾陪孔子坐,孔子和他谈话,谈到音乐,问:“那周代的《武》乐,先打鼓表示警戒,那么长时间,为什么呢?”牟贾回答说:“那是武王担心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啊!”
“舞蹈以前,长时间歌唱,又那么迟缓悠长,这是为什么呢?”牟贾回答说:“将士们恐怕赶不上攻伐的战机。”
“表演开始时,举袂扬袖顿足踏地那么快,表现得非常猛烈又早有准备,这是为什么呢?”牟贾回答说:“到时候,战事开始了。”
“《武》舞中表演的坐式,右膝着地,左膝悬起来,为什么呢?”牟贾回答说:“那不是坐的姿式,《武》舞中不应该有坐的姿式。”
“歌声连绵不断,接近商调,这是为什么呢?”牟贾回答说:“这不是《武》乐应有的歌声。”
孔子问:“如果不是《武》乐中的歌声,那是什么歌声呢?”牟贾回答说:“主管音乐的人失传了。如果不是主管音乐的人失传,就是武王年志衰老时贪求商调了。”
孔子说:“我也听过苌弘的解释,也像您说的这样。”宾牟贾站起来,避席请教说:“在《武》乐中,打鼓警戒群众已经很长时间,那么已经知道意思了,大胆地请问,迟缓地站在那里又那么长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音乐是表现成功的。拿着盾牌像山一样站着不动,象征武王等待各路诸侯伐纣的事;舞蹈开始时扬手踏足猛烈,象征姜太公的意志;《武》舞尾声全坐下,象征周、召二公时的天下大治。而且那《武》乐,开始表演时舞人向北出场不动,象征孟津检阅军队,再出场表演就象征消灭殷商了,第三次出场表演回到南面,象征凯旋回镐京,第四次出场表演象征威服南国,扩大疆域,第五次表演分东西二队,表示分陕治理,周公治左,召公治右,第六次表演又回到原位静止不动,用来表示尊崇天子,二个人拿着铎铃,中间夹着一个人向四面刺击,表示武王和大将们在中原振奋武威。一组三个人共同前进,表示事业早日成功。长久地站在那里不动,表示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没听说过牧野战斗中的传说吗?武王打败殷纣,返到商的都城,还没等下车,就封黄帝的后代在蓟地,封尧帝的后代在祝地,封舜帝的后代在陈地;下车以后,封夏后氏的后代在杞地,封殷纣的后代在宋地,给王子比干的坟墓培土,释放囚禁的箕子,让他主持祭祀商容的礼乐并恢复他的职位。百姓解除苛政,一般士人增加一倍俸禄。渡过黄河向西回到镐京,战马散放在华山南麓不再驾乘;牛散放到桃林的野外不再服役;战车铠甲套起来藏到国库里不再使用;倒放干戈兵器,用虎皮包起来,率兵的将领,封他们成为诸侯,命名叫”建橐“然后天下人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了。解散军队士兵散置在郊外学宫教习射礼,在左边东郊教射礼演奏《狸首》,在右边西郊教射礼演奏《驺虞》,那贯穿皮革铠甲的劲射停息不用了;穿着整齐的衣服,戴着礼帽,腰间别着笏板,那些像虎一样的勇士也都解下刀剑;在明堂举行祭祖的仪式,百姓懂得什么是孝敬;设置朝拜的礼仪,然后诸侯懂得怎样做臣子;亲自耕种籍田,收获用来祭祀天地,然后诸侯才知道如何恭敬:这五项是天下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太学有供养三老五更的礼仪,天子光着膀子宰割牛羊,捧着肉酱热情招待,捧着爵漱口,戴着礼帽拿着盾牌舞蹈,这是用来教导诸侯敬老尊贤。像这样做,周的政治主张四通八达了,礼乐在天下交相沟通,那《武》乐迟缓悠久,不也是很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