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第8/8页)
“天命符瑞彰明,不必谆谆告知。应当依类寄托,告诉君王行封禅的事。”
翻开六经来看,天道和人道的界限已经交接,上下相互启发而和谐。圣王的功德就是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所以说“兴盛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衰败,太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危险”。因此商汤、周武王位居至尊,不忘记严肃恭敬;虞舜在大典中,察看政事的过失:说的就是这回事。
司马相如死后五年,天子才祭祀后土神。八年,就先敬中岳之神,再到泰山行封礼,到梁父山下的肃然山行禅礼。
司马相如的其他著作,如《遗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等篇不收录,只收录他在公卿大臣中特别著名的。
太史公说:《春秋》能够推见事物的极隐微处,《易经》原本隐微却至于显明,《大雅》说的是王公大人却德至于平民,《小雅》讥刺卑小者的得失,其流言影响到朝廷上。所以言辞的外在表现虽然不同,在德教上却是一致的。司马相如虽然多有虚假言辞和夸张说法,可是他的主旨能引向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有什么不同!杨雄认为他华丽的词赋,鼓励奢侈的言辞为一百,劝谏节俭的言辞仅为一,就像尽情演奏郑、卫之音,曲终时才奏点雅乐,这不也是太亏损了司马相如的本意吗?我收录了他的一些可以论述的文字,写在这篇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