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编年(第2/3页)

德国剧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织工》问世。

1894年  德皇威廉二世批准海军参谋长提尔皮茨(Tirpitz)的扩军计划,着手打造一支绝对领先的海军舰队。

卡普里维首相被免职,霍恩洛厄(Hohenlohe)亲王继任首相。

1895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该书成为世界第一部精神分析学专著。

1896年  “德国滑翔机之王”奥托·利林塔尔(Otto Lilienthal)驾驶自己发明的滑翔机发生事故身亡。

1897年  外交大臣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提出德国有权要求“阳光下”的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前往伊斯坦布尔、巴尔贝克(黎巴嫩)和耶路撒冷等近东地区进行访问。

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筹划“巴格达铁路”,期望加速奥斯曼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扩大德国在近东的影响力。

8月 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巴塞尔(Basel)召开。

1898—1901年  英国在南非发动“布尔战争”,导致德国弥漫反英情绪。

1900年  首部制度化的《民法典》在德国颁布。

第一架齐柏林飞艇升空。

1901年  瑞典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设立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的五个奖项中,德国人赢得了其中的两个:康拉德·伦琴(Conrad Röntgen)获得物理学奖,埃米尔·冯·贝林获得医学奖。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首次发表(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发明火花塞。

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英法两国签署《友好协约》,力图遏制德国的膨胀和影响力。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拉开东亚扩张的序幕。

1905年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作曲的歌剧《莎乐美》首次公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相对论》。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完成,该计划压缩了德国的战略回旋余地。因为该计划要求德军须将大军部署于西线,快速地逼迫法国投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俄国至少需要六周的时间才能将军队部署至东线。

1906年  7月 德皇威廉二世提议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芬兰比约克岛会晤,德俄结盟的提议失败,德国未能瓦解法俄同盟。

1908—1909年  英德两国被迫通过加税来加快各自的无畏级战列舰建造计划。英国财政大臣劳合·乔治(Lloyd George)的“刽子手”式财政预算案并未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还引起了英国的立法危机。德国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也未能通过税收议案提高财政收入,不过香槟特种税保留了下来。

1908年  10月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俄国遭受战败之耻。德国首相比洛表示要对奥地利保持不渝的“尼伯龙根忠诚”(Nibelungentreue)。

1909年  弗里茨·霍夫曼(Fritz Hofmann)发明人工合成橡胶。

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被任命为帝国新首相。

1912年  英国陆军大臣理查德·霍尔丹(Richard Haldane)勋爵出访柏林,试图劝说德国控制海军军备。英德海军协定流产,不过双方仍力图合作解决巴尔干危机,并在葡萄牙不在场的情况下计划共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

4月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慕尼黑美术社团“青骑士社”成立,成员有弗朗茨·马尔克(Franz Marc)、保罗·克利(Paul Klee)、瓦斯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奥古斯特·麦克(August Macke)。

1912—1913年  巴尔干战争。相对弱小的巴尔干同盟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

1913年  为应对法国、俄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德国加紧征兵。法兰西银行和德意志帝国银行悄悄收购市面上的黄金。

1914年  6月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9月 欧洲各国参战;德国军队穿越中立国比利时直逼巴黎。德国西线战略失败,德军却在东线成功阻挡并击溃俄军进攻。战争双方转入阵地战。

新闻审查制开始实施,工人罢工也被禁止。

1914—1915年  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集团;日本和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1915年  4月 德军在战斗中首次使用毒气。

5月 英国邮船“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被德军潜艇击沉,船上载有的美国公民遇难,该事件加速了美国向德国的宣战。

1916年  2月—9月 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伤亡近70万人。

12月 德国通过“国家紧急动员令”,可对全民进行军事动员。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工会须同企业主和政府保持通力合作。

同盟国提出议和,遭协约国拒绝。

德国扶植的“波兰王国”成立。

1916—1918年  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和埃里希·冯·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领导的第三届最高统帅部实际主持德国大局。

1917年  2月 德国海军部宣布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使得美国的参战无法避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温和派亚历山大·克伦斯基(Aleksandr Kerensky)出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3月 俄国主帅勃鲁西洛夫(Brusilov)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失败:俄军计划在东线两翼包抄立陶宛维尔纳那拉奇,以遏制德军在西线凡尔登的作战。但是,该进攻计划因春天泥土解冻、道路泥泞而被迫终止。

4月 威廉二世在复活节许诺进行民主制改革。

7月 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形成中左多数派,这是1919年魏玛联合政府的雏形,各派达成“和平但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共识。

11月 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资金支持下,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分子经由德国返回俄国的彼得堡发动革命。俄军前线失利,国内爆发内战。列宁许诺要通过世界革命使俄国人民拥有和平。

1918年  1月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众两院发表“十四点原则”的演讲。该建议包括建立解决民族自决的机构——国际联盟、贸易自由和门户开放等。

3月 德国通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与俄国达成了同盟国在东线停战的和平协议。列宁大胆接受了这项条件苛刻的和约,因为他们预测即将爆发的德国革命能让自己挽回条约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