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吾家曾在瀚海西策美迪口述(第5/5页)
策:那里的照片好多都是“文化大革命”后退回来的。
定:那就是说他对老北京的很多事儿是挺感兴趣的。
策:他应该比较那个什么,因为他那本书写的就是那个……对,回忆录。
夫:他看见溥仪写的那本书,上班的时候他就想,我也写,然后他就开始写,写他的生活。
定:您父亲怎么对北京那么喜欢,而且还写了一本书出来?
策:他年轻的时候,接触的给我们家做饭的、拉车的,这些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都有一对老头老太太给我奶奶送吃的,送来的就是咱北京的饹炸盒儿,就是里面有胡萝卜、豆面、虾,过年吃的。注380这老头老太太一直跟我们家有关系,都是到“文化大革命”断了。老头姓吴,儿子是个交通警,后来在宽街那儿指挥交通,他有神经病,后来就在交通队里养着,养着不知哪天他跑出来了,“文化大革命”来过我们家,上我们家把门给撬了。他不是来撬锁,就是想来看看,他跟我们家特熟,跑来说会儿话。这人后来送神经病医院去了。我父亲周围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小的时候,来过一个他的德国同学,一个德国老太太,这老太太原来住史家胡同。这老太太现在的北京话不会说,可是以前的北京土话她全会说。我觉得他们那会儿都是接触那种人,他了解。以前的小孩儿也没有这没有那,不像现在,可不脑子里面尽是这些。他年轻的时候走得多,哪儿都去,所以他熟。这书当时在德国出版,德国还寄过稿费。顶多寄过两回或三回。完了就再没有音信了。
夫:后来还来过,听说老头去世了,就……
毕:他用德文写是为了出版方便呢,还是他不愿意用汉文写?
奥其尔:没有,他德文水平比汉文水平高。
策:他不是拿笔写德文,他有一个机器,整天嗒嗒嗒嗒打。和德文相比,他蒙文的水平一般,还是德文水平高。
定:您印象里他讲的汉语是北京话吗?
策:北京话。挺地道的。
夫:我跟您这么说吧,到老年以后,(汉话)他听不懂了。
策:对。他就不是汉话的思维。他的母语我觉得应该是德语。
奥其尔:母语应该是蒙语,他从小在北京学德语,所以他德语的书面能力、写东西的能力比较好。
毕:我们很想知道他对老北京的描述和对个人遭遇的感叹,我们很感兴趣。
策:他是在德国出版的。我听他的学生说在德国见过。书里写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别人要是问我,我也不懂,也不敢随便给人看,万一里面有点儿什么不合适的,谁知道会有什么事儿呀。
夫:也不知道里面牵扯“文化大革命”没有。
定:您怎么没学德文呢?
策:我没学德文。我这人可能不开那种窍,我妈教英文的,我也没有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