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5/12页)
注87魏建功(1901—1980),江苏海安(原如皋)人,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原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副校长,新华辞书社社长;汉字简化方案主要制订者。魏夫人王碧书女士亦系北京女师大毕业生。
注88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号鹏庵,湖南湘潭人。提倡白话文,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推行国语运动。民国七年(1918年),呈请教育部公布39个注音字母作为汉字六音拼读之用。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此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版《新著国语文法》,为中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对中国语法学界影响很大。此后与同人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又修订注音字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国语运动史纲》,为国语运动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注89这里指的应该是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纂的《清代外交史料》嘉庆、道光二朝十册,出版时间是1933年,可参见张碧君为其父编的《张德泽论著目录》,载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附录二。
注90这段叙述属于张德泽先生的逸事了,老姑姑的记忆准确无误,张家兄妹则因为年轻已不甚了然。由于卧云居士曾经红极一时,这段由张先生子女回忆的故事便尤为有趣。卧云居士(1891—1944),满洲正黄旗人,毓字辈,改用“玉”字,名玉铭,字静尘,号卧云居士。民国后以赵为姓,名赵静臣。青年时期就读于满洲贵胄法政学堂。当时,北京八旗子弟喜欢学唱八角鼓和皮黄戏。卧云居士最初喜爱八角鼓,后崇尚龚云甫演唱艺术,常到北京票房演唱,他的嗓音极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韵味,难得的是他的嗓音带有龚云甫特有的老旦“雌音”(一种近似老年妇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颇似龚云甫,故亦为剧界推重。后拜龚云甫为师,并改为专业演唱。曾与梅兰芳、言菊朋、金仲仁、奚啸伯等人合作演出。20世纪20年代前后与梅兰芳等著名演员合作演出的《四郎探母》是红极一时的剧目。《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记其演唱“嗓音绝佳,为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结实,远过于龚,而无龚之嗓音动听”。与龚云甫不同的是,卧云居士的嗓音以高亮为上,而少龚云甫之宽厚,故其演唱缺少龚云甫苍老周正之特色。1944年秋病故于谢家胡同(北京安定门大街)。
注91李多奎(1898—1974),著名京剧老旦演员,曾得龚云甫教益。新中国成立后为北京京剧团演员。
注92地安门外的庆和堂,是北城最有名的饭庄子之一。据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庄馆”篇说,庆和堂开业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地安门(当时称后门)四大饭庄之一:“专做内务府司官买卖。有清一代,内务府最阔,内廷一切购置需要,都由内务府各司各库各处承办,经手银钱不可数计……”(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153页)。该饭庄的堂倌都经过特别训练,应对进退各有一手。该馆的拿手菜叫“桂花皮炸”(“炸”读“渣”),其实就是炸肉皮。
注93会贤堂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由于什刹海是消夏避暑胜地,会贤堂占了地利的关系,所以夏季生意特别兴旺。这个饭庄子的特色,是下酒的冷盘种类特别多,尤其是河鲜儿“什锦冰碗”,是别家饭庄子比不了的。据说会贤堂左近有十亩荷塘,遍种河鲜菱藕,塘水来源跟北府(北京人管醇亲王府叫北府,也就是光绪、宣统的出生地)同一总源,都是京西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的泉水,引渠注入。因此所产河鲜,细嫩透明,酥脆香甜;比起杭州西湖的莲藕,尤有过之。因为这个饭馆有戏台,所以也常有人选择在这里办堂会。
注94深泽县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注95大高玄殿,或称大高殿,位于北京景山前街,故宫神武门西北,是明清两代皇家道观,供奉玉皇,在此祈晴、雨、雪并举办道场,进山门依次为大高玄门、钟鼓楼、大高玄殿、后殿(九天万法雷坛),最后为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上名乾元阁,下名坤贞宇。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山门外原有四柱九楼的牌坊3座和九梁十八柱的习礼亭两座,造型奇巧,为最高等级的道教礼仪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清又几次重修。按,习礼亭及3座牌楼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一并拆除的还有故宫北上门等古建筑。
注96南三所在故宫东部,是一组殿宇的总称,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撷芳殿原址兴建3所院落,作为皇子居所。因其位在宁寿宫以南,故又称“南三所”。
注97场面,京剧乐队的总称,又称文武场。其中打击乐器称武场,管弦乐队称文场。
注98李丽华(1924—),影视明星。原籍河北,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进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因主演《三笑》声名鹊起。一生主演140多部影片,有影坛常青树之称。后定居美国。
注99周曼华(1922—2013),原籍上海,生于北京。1936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演员,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的香港、台湾省及上海的电影女星。
注100胡蝶(1908—1989),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民国时期上海和香港的著名电影女演员,也是当时充满传奇色彩的上海女性。
注101陈子田,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六十年所见所闻》第30页:“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以废清太监陈子田为文献馆顾问。子田擅长昆曲,学剧于名伶谭鑫培,服侍慈禧太后多年”。又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生日,西太后命谭鑫培和陈子田各演戏二出”(载《北京档案史料》1987年第3期,65~66页)。
注102吴素秋(1922—2016),京剧女演员,青衣、花旦皆工。
注103梁益鸣(1915—1970),京剧演员,原习武生后改老生,常演马派剧目,有“天桥马连良”之称,1952年与姨表弟张宝华组建“鸣华京剧团”。“文化大革命”时被迫退职,1970年10月18日与世长辞,享年仅54岁。
注104引自《北京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张。
注105神仙会最初是毛泽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讲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内而言,是通过和风细雨的自由交谈、讨论和辩论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一种会议方式。到1960年前后,神仙会的方式被运用到工商界、知识界和各民主党派,并推广到全国。神仙会号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自”和“三不”。“三自”即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即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但其结果正如张宗尧先生所说:“神仙会是让随便说,往往说了以后就抓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