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0/17页)
注145 参见2013年9月凤凰网news.ifeng.com与叶于良先生关于“中国人的日本观”的对话。
注146 关于抗日杀奸团,大陆的百度网站有如下介绍:活跃于华北的著名抗日团体,曾经在北平和天津多次展开以爆炸为主要手段的抗日锄奸行动。这个团体的主要成员,除了国民党派来进行组织和控制的军统特工人员以外,多是平津两地的热血学生,杀奸团的最初成员,几乎都是平津几所著名的中学,如贝满女中、育英中学、天津中日中学、南开中学、大同中学等的高中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多数升入大学,杀奸团的成员也从中学生扩大到大学生。抗日杀奸团的活动在1938—1940年期间为高潮,1940年下半年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一直坚持活动,只是活动方式从暗杀爆破转向了收集情报和动员知识阶层脱离沦陷区等工作。 抗日杀奸团能够长期存在与取得较大成绩,和它的团体组成颇有关系。这个团体的成员十分古怪,多半是高官贵戚、富商名人之后,比如伪满总理郑孝胥的两个孙子郑统万和郑昆万,袁世凯的侄孙袁汉勋、袁汉俊,同仁堂的大小姐乐倩文,孙连仲将军的女儿孙惠君等,他们多直接参与刺杀爆破等行动,如冯治安将军的侄女冯健美,就是刺杀天津伪华北联合准备银行经理程锡庚的一号枪手。这些公子小姐投入抗团似乎不可思议,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这个阶层的子弟在当时受到高等教育的最多,也最易于接触学生运动带来的反日爱国情绪,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他们社会背景十分复杂,消息灵通,牵涉极广,使日伪对抗团的侦办往往投鼠忌器或者事倍功半,1940年的大搜捕,就是日军封锁消息,秘密调动伪满军警到北平实施行动才得以避开抗团的情报系统的,所以给抗团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注147 叶于良,祖籍福州,1922年生于北京,祖父考取清朝功名后举家搬到北平,父亲在北平当律师,家境殷实。1938年在志成中学(即现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念书时加入北平抗日杀奸团,主要做侦查、刺杀汉奸的工作,1940年被捕。 2013年9月,凤凰网对话91岁的抗日老兵叶于良先生,共同探讨“中国人的日本观”。叶于良说,对日本的仇恨,从小就在心里。现在日本对侵略还不认账,这个仇恨,一辈子也忘不了。
注148 刘永康,原名刘洁,天津南开中学1937年初三毕业,停学一年后转广东中学,加入 “抗团”。1938年6月,“抗团”组织不断扩大,成员已多达一百多人,于是另外组建了一个“小学联”,由刘永康、张世一(原南开女中学生)负责。天津抗团出事后,1940年冬,刘永康逃至北平与李振英会合。他与李振英、冯运修、叶于良、孟庆时五人组成北平行动组。1940年,7月7日,18岁的刘永康参与刺杀伪《新民报》总编吴菊痴;7月18日在辟才胡同,他配合李振英参与制裁北平伪工务局长舒壮怀(打瞎一只眼);不久,他参与刺杀伪北平教育督办方宗鳌;7月24日,他担当主攻手,在丰盛胡同,两枪击毙伪华北建设总署主任俞大纯。8月被逮捕入狱,在宪兵队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他与李振英、叶于良被判无期徒刑, 1945年日军投降后获释。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刘永康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捕。《天津日报》刊载《南开大学破获国民党地下潜伏反动特务组织——“中国青年学生联合救亡挺进会” 》一文,说匪首已被捕获,这个“匪组织”换个说法就是抗日杀奸团。由于它的军统背景,这个已随着抗日胜利自动解散的组织成了刘永康一生的催命符。刘永康被判刑七年,出来时正好“反右”。直到“文革”结束才得到平反。刘永康著有长篇文学体回忆录《囚歌》。参见云科《抗日杀奸团铁血往事:九死一生后成反革命》,《看历史》,2011年8月15日。这里要特别注明的是,在该杂志中,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李远江,但经李远江查询,作者并不是他,而是云科。在此特向李远江先生致谢。
注149 据百度百科:吴菊痴本是京城名票。他根据唐诗《新婚别》《兵车行》《陇西行》等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捉刀新编的历史剧《春闺梦》(一说作者是金仲荪)堪称经典之作,本是个十足的文化人,却在日军占领北平后,出任了汉奸报纸《新民报》编辑局局长,成了文化汉奸。1940年7月7日,北平“抗日杀奸团”成员冯运修在送葬队伍的掩护下,靠近吴菊痴乘坐的黄包车,单手持枪,对准吴菊痴的太阳穴连开两枪后迅速撤离。文化汉奸吴菊痴就此毙命。吴菊痴被刺杀后,伪新民报社还为他出版了《吴菊痴悼念纪念册》,汉奸汤尔和为他撰写了挽联“壮志未酬”。
注150 冯运修,原天津中日中学学生,1937年加入“抗团”,1940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表面上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实际上却是抗日杀奸团中一个出色的书生杀手。如许多抗日杀奸团成员一样,冯的家世也颇为显赫,他是华北伪治安总署督办齐燮元的外甥,经常有机会出入军营。伪军对这位风流倜傥的甥少爷颇为恭敬,不料冯是有心人,借机以学枪打猎为名,练出了一手好枪法,成为“抗团”中优秀的神枪手。齐燮元对此也有耳闻,曾经责备冯不专心念书,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位外甥的真实身份。参见萨苏《神枪碧血——记抗日杀奸团中的校友冯运修》,《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密中国抗战》的第二部分《捍卫我们尊严的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注151 郑统万和妹妹郑昆仑的祖父为郑孝胥。郑孝胥(1860—1938),福建省闽侯人。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
注152 北一女,全称为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与台北市立高级中学并称台湾最好的高中。位于台北市中正区“总统”府旁。以培养各领域女性精英的重镇而驰誉全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
注153 有关曾澈的说法很多,一说他是军统华北区要人,1938年年底被军统派到天津,加入“抗日杀奸团”,并利用其经验和社会关系,在团内占据主导地位,欲把“抗日杀奸团”逐步发展成为军统外围组织和实施暗杀、破坏的重要工具。1939年9月27日因被人出卖被捕,1940年9月9日被日本人杀害于北平,年仅二十七岁。与他一同被捕遇难的还有“抗团”的李如鹏,他们都遭到过日本人的酷刑拷打,但没有屈服。另有一说,是说因他被捕后叛变,导致大量抗团成员被捕。因为均与本篇口述所涉内容无关,不另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