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现今文明的革命基础(第16/18页)
塞缪尔·斯莱特?1789年,一位曾仔细研究过阿克赖特的机器的英国青年塞缪尔·斯莱特,到达了罗得岛的普塔基特。翌年年底,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在一家工厂制造出了几台纺纱机。英国十分谨慎,不允许任何机器被卖到别国,即便是机器的模型。可是斯莱特却将它们带往美国。后来,新机器也传往其他一些国家。
家庭工业的衰落?在19世纪的前25年里,英国和其他地方的工厂越来越多,甚至在一些工业部门,工厂制已差不多完全取代了家庭制造。妇女和女孩们曾经自黎明直至深夜还在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之墙角,或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还有那些子嘎子嘎、随着纺车打着节拍、砰砰作响的手织机也多数被闲置无人过问。
茅屋住户静寂无声,过于寂静了。这意味着很多老纺工和织工都没工作可干了。纺车和织机被搁置已相当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人们都在闲着。许多纺工和织工因年纪过大,所以无法在新工厂里学习新方法,很多人又过分怀念旧生活习惯而不想去改变,眼瞅着工作和酬劳从自己面前溜走。烦忧、经常产生的疲乏和灰心弥漫在逐渐衰败的村舍上空。
在多数情况下,家中比较年轻的成员可以在工厂里找到一份工作,他们可以同新制度一起成长。但要去工厂工作,他们就一定要离开老家。这样旧村舍就更寂静了,纺车被搁在一边,织机停止工作,年轻人的声音渐行渐远。
七、荒凉的村庄
工业革命最明显的现象之一就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自农村向市区中心转移。大多数工厂都建立在煤铁产区和那些有利于贸易及运输的地方。为了就业,青年人,有时是整个家庭离开家园、村舍或小农场,朝工厂奔去。他们即将在新的城市落地生根。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建立了很多新城市。曼彻斯特、利兹·伯明翰和谢菲尔德都是这个时期成为工厂中心并致富的鲜明例子。
城市贫民窟?就某些角度来讲,从家庭到工厂、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或许对工人是有益的,但也更频繁地造成困苦和颓废。发明节省劳力的机器对人类并非完全是一件好事。以自动织布机为例。就在一小部分工厂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布匹的时候,布价下滑,成千上万还在使用旧式手织机织布的人发现正面临着挨饿。手织机工人的穷困和痛苦是19世纪早期的一大悲剧。
那些集结在新城市工厂附近的青年们也并非是幸运的。他们通常住在并不像样,看似一排排鸽子笼的小屋中,没有多余的地方当作庭院、草坪或是用来植树,也没有适当的卫生或通风设施。很多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变成了一家大小的“家”。发热病和其他疾病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如曼彻斯特和伯明翰这些城市。
道德败坏?这些状况毒害了家庭生活,减少了道德。每日在矿山或工厂工作14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妇女,根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们。有时很多家同住在一间小屋,贞操和谨慎就难以维持了。男女都爱喝烈酒,过度酗酒。酒精能麻痹他们的痛苦,但结果却让他们更为穷困。儿童们在工厂里从天未亮一直工作到天黑以后,不久便学会了模仿成人的坏习气。在工业城市中的鸽笼子似的家或是地下室里,存在愚昧、穷困、饥饿、肮脏、疾病和恶毒等很多危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妇女和儿童?一般来说,每个工厂都需要不熟练的劳工。自动织布机和纺织机可由妇女和儿童们照管。实际上,更欢迎儿童,因为他们反应较快、劳动力廉价,而且易于管理。在纱厂中,大部分雇工都是妇女和儿童。
工厂制度已进入正轨之后,1816年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儿童在5岁、6岁或7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纱厂干活。而有些工厂的工作时间都是14小时至18个小时,就连最小的儿童也要从清晨3点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或10点,只有四五个小时的时间睡觉,吃饭的时间也非常短,更别说花时间去做游戏和受教育了。在矿井里,妇女和儿童同男人一起工作,工作条件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讲简直就像是可怕的噩梦。最终的结果就是发育不良的身体、变形的脊背、可怕的弯腿、垂下去的胸脯和粗暴的脾气。
穷困的逼迫?或许有人会问,父母为何会准许自己的孩子去矿山和工厂里干活?回答是惨痛的,但也很简单。孩子们常常没什么可做的,除了挨饿。如果一个人拒绝低工资,拒绝一天劳动16个小时,或不许自己的妻子儿女们工作,他便没有什么可依靠了。他无力四处去找待遇较不错的工作,他没有酬劳就不能买面包。在父亲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孩子们就必须去赚钱来供养他们的父母。
失业?微薄的收入、长长的工时和童工,状况已经很糟糕,但比这些更坏的是常常存在着失业的危险。新工厂有时积压货物,生产的商品比销售的货物更多,所以,工厂必须关闭一段时间,而雇工也因此被辞退了。此时,失业工人就要在贫困的边缘上继续生活。
耕作的改革?上文已阐述,发明节省劳力的机器起初并非完全是一件好事。工业革命使千千万万的人陷入了苦难之中。同时,还发明了耕作的机器,采用了效率更高的耕作方式,但看起来却很奇怪。同样对很多贫苦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千千万万的家庭被从较小的农场里驱逐了出来。
圈地?大概从1760年至1850年前后,在工厂正经历工业革命的时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也发展得很快。一条条可耕地和农村大块公用牧场被有钱的地主霸占,而且用围栏围了起来。理论上,“圈地”之后,村民能够获得和他之前分散的条田价值同等的一块集中的土地,以及用土地或是金钱支付之前在公用牧场的权利。可是,实际上,每发生的20起事件中,19起都是贫苦人遭到危害。即便他们没有被骗,也时常将自己的土地卖掉。卖掉的钱不久便被花光了,于是他们就什么都不剩了。
从牛奶到茶?很多家庭以往耕种一小块土地,在公用牧场上饲养一两头奶牛,男人织布,妇女及儿童纺纱,生活得非常舒服,可现在却陷于穷困。也正是此时,英国的普通老百姓开始将茶当成是一种标准饮料,因为他们不会再有自己的奶牛。从1760年至1850年的90年之间,700多万亩土地,包括农村小块土地和公用牧场都被圈住并霸占了。
土地被占者的困境?失去或是变卖自己耕地的农民必须要找到一些新的方式来生活。有些作为农业工人被富有的大规模农场主所雇用。千千万万的人在向殖民地迁移。还有一些人前往城镇,期望在工厂或是矿山找到工作。戈德史密斯的《荒村》并非是一个诗人的空想,而是一个凄惨的现实,也是成百上千个英国农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