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争能力:工业变革带来的巨大差距(第7/11页)

1840年和1850年,当西方的海军远征舰队分别来到中国和日本海岸后,中日两国均仿效起西方的军事实践来,但日本对新挑战的适应要成功得多。日本政府于1873年引进了欧洲式的征兵制度,并于19世纪70年代末废除了武士制度,继而先后按照法国和德国的路线建立了陆军,按照英国的路线建立了海军。1880年时,日本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陆军只有71 000人(只相当于德国陆军人数的1/6),海军舰船总吨数只有15 000吨(相当于英国海军的1/40)。但到1900年时,日本陆军有234 000人(几乎相当于德国陆军人数的1/2),海军舰船总吨数达到187 000吨(几乎相当于英国海军的1/5)。

日本军队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894~1895年他们在侵略中国时,表现出了对西方军事思想、纪律、组织(和硬件)的精通。1900年,日本军队在围剿北京的使馆区的义和团时扮演了主要角色。1902年,英国认识到与日本结为海上同盟,是保证其在太平洋事务上继续发声的最好办法。1904~1905年,日本在对俄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胜利(尽管这场战争差点导致日本破产)。虽然日本的战争能力比欧洲所有主要强国要弱很多,但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性强国了,也许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抵御欧洲人武力的非西方国家。

日本在1914~1915年和1941~1942年战争中的惊人胜利,都是在西方列强耽于欧洲战争而无暇旁顾的情况下取得的。日本在《凡尔赛条约》中得到了它觊觎的大部分利益(尽管它在条约中加入主张种族平等条款的要求落了空),然而当它在1942~1945年不得不面对美国的认真抵抗时(即使美国只是将太平洋战场列为二级前线),东西方战争能力的持续差距就彰明较著了。

日本在1945年被几近全面地解除了武装(尽管到20世纪末时其海军又一次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地区性力量),但中国在1949年结束其内战后,重新成为东亚强国。中国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也付出了惊人代价),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取得胜利,在1964年成功试验了其首颗原子弹。然而,人民解放军的训练和专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其组织、理论和装备方面的严重缺陷暴露无遗。邓小平于1979年启动了军队现代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国军费开支开始大幅增长,在10年间涨了4倍,在接下去的10年内又涨了4倍,尤其强调加强海军,并对美国及盟友潜在的压倒优势形成不对称反应。到21世纪20年代时,中国的军费开支也许会赶上美国,但在2012年时,东西方的军事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东方的战争能力在整个20世纪一直落后于西方。日本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与西方军队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中朝军队和越南军队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与欧洲人和美国人的战争中也占据了上风。但在所有这些战争中,东方军队都得益于一个现实,就是在西方人的眼里,这些战斗都发生在争夺欧洲的大战争中的二级战场,西方的重点先是与纳粹德国的争夺,继而是与苏联的争夺。东西方战争能力的差距在1900~1940年有所缩小,但仍然很大,而在接下去的60年中又进一步拉大了。

为1900年东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打一个分值,没有2000年那么难。如前面提到的,1900年时德国陆军对日本陆军的优势在2∶1以上,英国海军对日本海军的优势将近6∶1,而且无论陆海军,欧洲军人的素质也要高得多。我估计1900年时西方和东方之比大致为5∶1。1900年西方战争能力的分数已被定为5分,意味着东方的得分是1分。还有更深的含义,东方的战争能力在20世纪增长了12.5倍,而西方增长了50倍,东方2000年的军事力量比西方1900年时高出2.5倍。然而,假如我们采用唐尼根估计的数字,也就是东方的军事能力在2000年为48.17~75.54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相应接受一个更高的增长数字(即东方的战争能力在20世纪增长了50~75倍),这似乎太过分了。

火药时代的东方战争能力(公元1500~1850年)

新近的一系列研究使得中国2 000年帝制以来历史上关于东方战争能力的大致轮廓已经相当清楚了。主要的难题又一次是打一个精确的分数,但是在东方,涉及的数字(因而也就是合理的误差)在大部分时期甚至比西方还小。

将1900年之前东方和西方的战争能力直接进行比较,是件虽不精细但却仍然可行的事情。到1800年时,西方已经显然要强大得多了,也许在1500年时,也就是西方军事革命开始时,就已经更为强大了。明朝在必要的时候,的确有能力召集庞大的兵力(尤其是在15世纪上半期应对草原战争时),但没有像欧洲人一样有效地利用火药技术。

16世纪时,西方的大炮已经确定比东方的优越了。明朝政府也许早在16世纪20年代就见识过一些西方的大炮了,但即使这样,他们到16世纪40年代仍然对这种大炮很感惊奇。那时日本的军械师已经非常高效地仿制出一些这样的炮,不过数量仍然极少。甚至在16世纪中叶扭转了抗倭战争局面的著名的戚家军,拥有的火枪手与同时代的西欧军队相比也少之又少。他们的枪通常都造得很粗糙,往往会自爆,这使得枪手们不敢离自己的武器太近,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瞄准。戚家军的人数从来没超过10 000人,对海战的影响远比对庞大的明朝陆军的影响大。戚继光实施的一些新的海战备战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明朝水师自15世纪早期以来衰退得非常严重,手忙脚乱地付出了许多仓促的努力,才建立起一支部队,于16世纪90年代与朝鲜水师联手打退了日本的进攻。陆军也同样如此。例如,北京的禁卫军到1564年才用铅制炮弹替代了泥炮弹,到1568年才(像欧洲人一样)改用了铁制炮弹;直到15世纪70年代,戚继光才采用了将轻型炮装置在由柳条栅栏围护的手推车上的办法,就像1444年匈牙利人在瓦尔纳与奥斯卡人作战时使用的那种车。

16世纪明朝的战争能力无疑比哈布斯堡帝国要弱得多(更不用说奥斯曼帝国了),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小小的荷兰共和国还要弱。我提议1600年给东方打0.12分(西方为0.18分),在丰臣秀吉发动朝鲜战争时,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与中国持平,东方1500年只能得0.1分(西方为0.13分)。这意味着中国的战争能力直到1600年左右才达到罗马巅峰时期的水平,尽管那时候人类使用火器已经有三四个世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