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第2/3页)

更让蔡锷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居然准备开历史的倒车——自己当皇帝了。

5

袁世凯称帝时蔡锷的态度,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

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之前的准备运动已经到达最高潮,全国各省的督军签名“劝进”,在那份劝进表后面,当时被袁世凯封为“昭威将军”的蔡锷,是第一个签名的。

蔡锷为什么要签名,后来又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呢?

当时的劝进表(部分)

有人曾说,蔡锷出尔反尔,是在“投机”。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拥有全国最高统治权力的北洋系,并没有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声音(虽然段祺瑞、冯国璋等私下里是反对的),而蔡锷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冒有极大风险,而蔡锷反袁时又不是墙倒众人推,有何“机”可投?

那他当时为什么要签名呢?

还是要设身处地去想,从蔡锷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作为袁世凯身边被牢牢看管的人,坚决不在一份明显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试态度的表格上签字,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劝进表的签字,发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锷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密谋了一整夜。

梁启超故居陈列馆,梁启超与蔡锷密谋反袁的蜡像

如果真心准备签名,蔡锷为何要紧急前往天津,去找坚决反对帝制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在1922年的《护国之役回顾谈》中,透露了当夜密谈的结果,蔡锷认为:“若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

由此可见,在劝进表上签字,应该是蔡锷麻痹袁世凯的第一步。

6

说到蔡锷与袁世凯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凤仙。

在民间传说中,蔡锷与小凤仙的缠绵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口口相传。

遗憾的是,蔡锷与小凤仙认识是真,但真说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据小凤仙1951年拜见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做的自我介绍可知,她当年遇见蔡锷时,只有16岁。一个胸怀大志的将军,与一位16岁的少女一起共谋大事,想来也不太现实。

蔡锷在袁世凯称帝之后,确实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小凤仙。有人说,蔡锷这样做为的是麻痹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会相信素来严于律己的蔡锷,突然开始声色犬马?那样未免也太低估袁世凯了。

小凤仙

所以,蔡锷去青楼不假,但主要是用来表态的:你称帝便是了,我不管,总行了吧?对袁世凯,做戏不能做得太过,这点蔡锷很清楚。所以要说他和小凤仙有真正的灵魂契合,并不见得。

据蔡锷长子蔡端后来回忆,他的母亲潘夫人(蔡锷的小妾)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这个回忆至少说明两点:蔡锷是和家人一起看戏的,以及,蔡锷和小凤仙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至于蔡锷脱离袁世凯的控制,被传是小凤仙鼎力策划协助,这恐怕又高估小凤仙的能耐了。事实上,蔡锷的脱逃是一步步精心计划过的:先是离开北京到天津,然后从天津想办法去日本,然后从日本去上海,取道香港去越南的河内,然后再返回自己的基地云南。

蔡锷夫人潘蕙英

绕这么一个大圈,需要精密的计划和接应,小凤仙恐怕是无能为力的。

1915年11月18日,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是蔡锷逃脱袁世凯控制的最关键一步,那就是离开中国本土,取道日本再回云南。

先是离开北京,然后再离开天津,然后再绕回云南,蔡锷就这样一步步,让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

说蔡锷“精”,一点不假。

7

然后,就是蔡锷的“悍”了。

1915年12月19日,历尽艰辛,蔡锷终于抵达昆明,开始做他人生中第二件大事:起兵反袁。

现在我们之所以记住“蔡锷”这个名字,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蔡锷是起兵讨伐袁世凯的第一人。

一句简单的话,背后其实是极大的分量。

蔡锷起兵之时,是袁世凯正式称帝的两周后。当时虽然全国骂声一片,但多半都只敢在肚子里骂——袁世凯掌握着全国的军权,手下的北洋系悍将如云。当时的情景,有点像是一群半大不小的少年,围着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少年们聒噪:揍他!揍他!可谁也不敢先动手。

蔡锷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

1915年12月22日晚,蔡锷和另外37人歃血为盟,立下誓言:“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2月25日,蔡锷和云南督军、他的学弟唐继尧一起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表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誓师之时,蔡锷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而袁世凯根本不敢相信,世间怎会有蔡锷这样的人,不为自己的私利和地盘,居然是“要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于是两军开战。

按照事先计划,1916年1月,蔡锷率领的滇军第一军开始进攻四川。这是蔡锷第一次领兵作战,却也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在后方唐继尧不发饷、不增援的情况下,面对近10万北洋军,蔡锷不足万人的部队从1月打到3月,基本歼灭了北洋军主力第七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场关键的纳溪战役中,蔡锷护国军麾下的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勇猛异常,率兵拿下了这场关键战役。那个支队长,叫朱德。

朱德后来回忆当时看到蔡锷时的情景:“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当时的蔡锷,因为患有肺结核,又加上长期劳累,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以当时国内的形势,蔡锷和他的部队其实已经是一面旗帜,只要旗帜不倒,那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就敢站出来。

1916年1月27日,在蔡锷的护国军与北洋军鏖战的时候,贵州响应,宣布独立。3月15日,广西响应,宣布独立。蔡锷趁机大举反攻,连战连捷。北洋军最终只能签订停战协议。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