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第9/10页)
方腊起兵江南,将湖广的钟相作为一支伏兵,暂且没有发动。十年之后,王宗石、钟相先后起兵,都是不久即败亡。这些情节,在《潇湘雨意》中占据了很大篇幅。主要情节基本按照《中国通史》中的记载而敷衍。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在《潇湘雨意》中,秦渐辛与被迫解散回湖广的钟昂相遇,义结金兰,参与了起义的策划工作。“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就出自他的创意。
在我的设定中,钟相原本是铁掌帮的大弟子,一开始并不是正式的明教教徒,但是却自幼信仰明教。对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史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这样一来,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白莲宗领袖净土莲花王仇释之,因为不肯放弃三种教徒的身份而被钟相清洗。这一举动不但让秦渐辛大失所望,更让隐居南少林的弥勒宗领袖摩诃梵王方七佛感到唇亡齿寒。明教内几大巨头的博弈愈演愈烈,加上代表本土宗教的天师派大举进犯,到最后连方腊也控制不住局面了。《潇湘雨意》的结尾,明教领导权落在大圣天王杨幺手里,实际上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或者说机会主义者的胜利。明教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杨幺在洞庭湖的基业,不过是个偏安之局。秦渐辛推荐杨再兴自代,自己抽身远离。因为他是和方腊一样的理想主义者,留在现实的杨幺身边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
随便说一句,君山上有“军师洞”,是杨幺遗迹,但是关于杨幺的军师是谁,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就老实不客气地YY一把,当作秦渐辛的故居了。
谈谈陈孤雁
《冰霜谱》不是金庸的同人,但确实与金庸兼容。迄今为止,正式登场金庸人物的有东灵子,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有段誉、范烨、破疑和陈孤雁。东灵子姑且不论,四个背景人物中,前三个都是可以省略掉而不影响情节的,加入小说中纯为增加兴味计。只有陈孤雁比较特殊,作为第三男主角源重光的授业师父,他的存在直接构成了源重光情节的基础。
之所以这样,只是为了设定上的方便。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是否有深化挖掘金庸小说中次要人物的意图,我为之一怔。仔细想想,陈孤雁还真是个被老爷子浪费掉的人物,他身上的很多线索,都没了下文。小说中固然不方便侵犯老爷子的版权,但是专门写文研究一下,倒是很有必要。
陈孤雁的登场,是在杏子林中。一出手就用麻袋加蝎子伤了风波恶,为丐帮大大长脸。据说他的麻袋功夫化自软鞭。按照金庸武功反映性格的习惯,此人当是性格较为阴柔、颇有城府之辈。随后四大长老谋叛失败,乔峰自残以赎其罪,宋、奚二老之后,轮到陈孤雁。此人表现得颇有骨气,大呼:“老子跟你没交情,也不领你这个情。”这里看似表现陈孤雁柔中带刚,仔细琢磨,大有学问可言。乔峰赦四长老,乃是为了缩小打击面,稳定帮中形势。既然已经赦了宋奚二人,则陈孤雁心中早已明知自己也在被赦之列。这番做作,明明是得了便宜卖乖之举。在丐帮帮众的价值观中,是把气节看得比较重的。陈孤雁这番姿态,既无丝毫风险,又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单只这一手,便显得陈孤雁之心计远在宋奚之上,更不是直肠子的吴长风可比。
想深一层,乔峰虽赦宋、奚,但宋长老德高望重,奚长老和乔峰交情不一般,陈孤雁却和乔峰一向疏远。站在陈孤雁的立场,他必须考虑到一种可能,即乔峰虽然有意缩小打击面,但完全可以只赦宋、奚、吴,而将自己列入打击面中。尽管这种可能性不大,但以陈孤雁的性格,决不会把自己的性命完全寄托在乔峰的器量上。这般公然声称自己一向和乔峰没交情,乃是暗中将了乔峰一军。众目睽睽之下,就算乔峰本来不打算赦陈孤雁,也非赦不可了。否则在旁观者眼中,对陈孤雁的处理成了公报私仇,赦宋奚的举动也纯粹成了徇私枉法。乔峰安抚人心的意图就完全失去作用了。
好在乔峰年纪虽轻,在领导岗位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立即洞彻了他的用心。不但随水推舟,赦了陈孤雁,更当众公布陈孤雁的功绩,卖了他一个大大人情。陈孤雁登时借驴下坡,放低了姿态,低声道:“我陈孤雁名扬天下,深感帮主大恩大德。”此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迅速送了乔峰一个台阶兼一个高帽子,实现了双赢局面。正是高手过招,在不动声色之间,只怕在场诸人,除全冠清、宋长老二人外,谁也没品出其中奥妙来。
列位看官莫道浪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陈孤雁“深感帮主大恩大德”不到一个时辰,在丐帮新一轮站队中,再次站到了乔峰的对立面。盖陈孤雁深知这次已经彻底把乔峰得罪了,乔峰的安抚只是表面工作,秋后算账,自己绝对没好果子吃。宋长老资格老、奚长老交情深、吴长风单纯容易拉拢,乔峰日后若要在四长老中拿一个人开刀以示威慑,非自己莫属。若不抓住机会扳倒乔峰,以后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宋长老年纪最大,经验最丰富,对于陈孤雁的心态,他是心里有数的。所以站队过程中,他双手挽住了奚、吴二人,却对陈孤雁毫无争取的意思。考虑到宋长老的为人,他未必是想跟陈孤雁划清界限,毕竟这时乔峰的处境并不十分有利,他犯不着孤注一掷。我估计宋长老对陈孤雁有点挽救的意思,指望陈孤雁在完全不受别人影响的情况下主动挺乔峰一把,再卖乔峰一个人情,彻底摆脱反对派立场。如果宋长老伸手拉了陈孤雁,而乔峰在四大长老的一致拥护下保住帮主之位,则乔峰只会领宋长老的情,陈孤雁的日子还是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