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空城落日影(第29/29页)
八六子到得宿太尉府上,递了名帖引见进去。呈上三七生书信。宿太尉喜道:“唇亡齿寒之意,我已密谏圣上多次。上意亦是模棱两可,主张不定。今日见了三七生这封信,不但于利害之际剖析分明,竟是连抗金之方略也筹划妥当了。待我将信中所言写成密折,呈给圣上,必能定圣上之心意。唉,三七生如此奇才,流落草莽,实是可惜了。”便命亲随引八六子去客房歇息,宿太尉满面春风自去书房写奏折,不提。
八六子连日疲困,这一觉睡的甚是香甜。睡至中夜,忽然听得府中喧闹。凝神听时,只听四处喧哗,一片混乱之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拿刺客”的叫声。八六子这一惊当真是非同小可,心道:“若是宿太尉遇刺,大师哥的一番苦心,我这连日的奔波,乃至大宋江山,万千百姓的性命,可就全都付诸东流了。”当下取了护身铁笛,纵出房去,迳奔宿太尉卧室。
到得宿太尉卧室之外,听得房中金铁交击之声不止。八六子心道:“天可怜见,终究还是让我及时赶到了。”长啸一声,破窗而入。眼见八名侍卫排成人墙,挡在宿太尉身前,十余名侍卫正围着一名黑衣人刀枪交加。那黑衣人手持长剑,剑法诡异绝伦,每出一剑,必有一名侍卫中剑倒下。地上横七竖八的已躺了不少或死或伤的侍卫,余下的侍卫仍是死战不退。
八六子低喝一声,揉身而上。铁笛挥出,瞬息间攻出七招,分刺黑衣人胸口七处大穴。那黑衣人刷刷两剑刺倒身畔两名侍卫,跟着长剑内圈,划了半个弧形,八六子递出的七招登时全然无功。八六子微微一惊,却见黑衣人长剑已递到自己身前。这一剑来势好不飘忽,竟是不知指向上半身哪一处。八六子以拙胜巧,铁笛平平掠出,击向黑衣人手腕。黑衣人剑身颤动,剑尖游走不定,手腕却是其根本之所在,本来八六子一击之下,黑衣人若不想手腕受伤,这一招便不敢用得实了。那知黑衣人手腕一缩,剑刃陡然暴涨,直指八六子眉心,这一下突兀之极,眼见避之不及。
八六子当此绝境,只得弄险,侧头避开眉心要害,任剑刃在额头划过,身形不退反进,身法如电,欺近那黑衣人,左手一翻,已捺上了那黑衣人胸口。这一下败中取胜端的是漂亮之极。额头中剑不过皮肉之伤,但八六子掌力吐出,那黑衣人势必肋骨寸断,肺腑碎裂而死。岂料手掌甫与黑衣人胸口相触,立觉触手温软,对方竟是个女子。他是个未经人事的童男子,一碰之下,心头大震,如遭雷亟,登时吓得缩手相避,哪里还有余裕催动掌力?
那女子闷哼一声,抽身而退。眼见八六子手足无措,斜行两步,长剑往外一分,左掌顺势拍出。八六子心中慌乱,心不在焉地举掌相迎。双掌相交,八六子只身形微微一晃,那女子身形却如断了线的纸飖一般直飞出去。八六子大为诧异,心道:“她掌力虽较我稍逊,也不致如此啊?”凝神看时,不由得大惊失色,原来那女子的去势竟是直奔宿太尉而去。忙抢步去救时,却哪里还来的及?那女子借着八六子一掌之力,在空中一个转折,两名侍卫中剑倒地。跟着便是一剑插进宿太尉胸膛。
八六子血脉勃张,虎吼一声,纵身而上。那女子娇声长笑,避开八六子铁笛点戳,反手刺出一剑。八六子这时气急败坏,竟不闪避,铁笛横扫,要与那女子拼个同归于尽。那女子见他双眼赤红,势若疯虎,心中微有怯意,只得回剑格挡。二人武功本来相若,那女子剑法精奇,八六子功力却较她略胜一筹。但这时一个是情急拼命,一个却是心存怯意,拆得三十余招,那女子已全然落在下风。酣斗中,八六子大喝一声,挥笛将那女子手中长剑震脱,铁笛斜挥,击在那女子左肋。那女子低呼一声,颓然倒地,扯下蒙面黑巾,吐出一口鲜血。
八六子更不容情,铁笛一振,便要痛下杀手。突然一眼瞥见那少女容颜,只觉胸口剧震,铁笛险些便要脱手。一招递到一半,陡然凝住。耳边似乎听见了师哥在声嘶力竭地呐喊:“那不是人,她的眼睛……她的眼睛……”
那少女粲然一笑,轻声道:“我大仇已报,死而无憾,你动手吧。”闭目待死。
八六子铁笛微微发颤,心中虽然恨极了这少女,却无论如何下不了手。恍惚中,似乎又看见三七生流着泪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她不是我杀的。”
八六子身形摇摇欲坠,视线中那少女已是模糊一片。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竟已泪流满面。是的,自己是应该要哭的。宿太尉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向皇帝谏言了。征辽的大军就要出发了。大辽就要亡了,跟着就是大宋了,一切都完了……
可是……可是……
可是八六子知道了,原来斑竹枝真的不是大师哥杀的。
大宋宣和七年,大金天会四年,大辽保大五年。
大金斡离不,粘没喝,率兵十万伐辽,克上京。
大宋童贯、赵良嗣,率兵十万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大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辽亡。
是岁,金兵南下攻宋。道君皇帝传位太子,是为钦宗。
改元:靖!!!康!!!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