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第2/3页)
刘欣问:“她是突然这么蠢,还是一直就这么蠢?保持了刚死时的头脑。”那么小个圈儿能有什么用?
李妙儿:“我可画完了。”说罢,冲向刘欣。
刘欣别的不行,现在就三个特长:数学好、嘴欠、跑得快。
分别是工作、娱乐、安全保障。
叫李隆基在圈里呆着,敢擅动一步,就让太宗过去把他钉在地上。
李隆基自然是不敢动。
现在李唐皇帝都在等宴席散去,询问或讯问这两名妇人。一个武惠妃,唆使皇帝日杀三子,一个杨贵妃,让皇帝陷入骄奢淫逸的生活中,提拔全族亲戚,杨氏的权势熏天,就连公主皇子也不得不躲避锋芒。
现在罪魁祸首李隆基已经被狠狠的责罚了两次,现在可以暂时告一段落,探究一下这两个妇人是教唆还是从犯?
婆媳/姐妹二人的神态古怪,一个含怒注视着前任儿媳现任情敌,另一个则略带点羞愧和骄傲的回避。这羞愧大家都能理解,但是骄傲有些没来由。
等了一会。其他皇帝问:“还不开始吗?”
“我们就是为此而来。”
“别觉得自家丑事不能拿出来与人分说,你们小时候先学的是我们家的丑事。”唉,谁家皇帝开蒙不是史书呢?
“杨氏五家做的事人尽皆知,权倾朝野,逼走权臣,公主驸马都不敢得罪,啧啧,非同小可啊。”
“高祖杨汪,字元度,祖籍弘农华阴,官至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明习法令,果于剖断。与百官论学论儒,无人能敌他。后被李世民所杀。”我怀疑我那个偷偷改名的同僚就是他。
李世民想了想:“我忘了。应该是的。他的文章不错。”
武曌问:“曾祖杨令本,贞观年间官库部郎中、金州、沂州刺史,是个廉吏。
父杨玄琰,官蜀州司户,刺史衙吏,开元十七年,因罪下狱,卒于狱中。
时年杨玉环十岁,由叔父杨玄璬,河南府士曹参军抚养。是不是?”
别看这官职不高,家里可不穷。弘农杨氏的分支,名望很高,家传的做官治民的学问,甚至不能算是落魄贵族,只是暂时在蛰伏的贵族。公主结婚要请一个士曹参军养在家里的侄女参加,惠妃和皇帝一说要这个儿媳,皇帝就同意了。为什么?
只因为她姓杨,然后才是生的貌美,能歌善舞,善于吟诗作赋,才华横溢又伶俐。
杨玉环含泪顿首:“是。我父祖若知陛下挂念他们,必然感激不尽。”
李渊问:“你读过书么?”
“读过一些。上过私塾。”精通音律就得读书学诗,这样才能体会其中境界,融入乐曲中。
“既然读书就该知礼。”
杨玉环抽泣道:“三郎对妾一片赤诚,百般哀求,又以势相逼,妾承受不起,只能依从。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到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当初在马嵬坡,饮了金屑酒不见效,又被人缢杀。妾悔不当初。”
武惠妃言简意赅:“呸!说什么悔不当初,你怎么不殉情呢?”
“我若死了,恐怕寿王也不能”
武惠妃:“呵呵,人不要颜面吗?他…接连遭遇不幸…他心里一定难过,和死了又有什么区别。”
杨玉环反驳道:“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
李世民打断她们:“闭嘴。《列女传》没读过?没学过母仪、贤明两卷?长孙皇后的《女则》为天下妇人之原则典范,足与周礼比肩,教后妃如何劝勉皇帝约束家人,朕刻印刊行天下,你也没学过?”
这要是个乡野村姑,大字不识几个,贪心不足还能理解。学过道理,偏偏不做,这就该罚!
唐太宗的《帝范》和文德皇后的《女则》堪称‘模范皇帝工作手册’和‘做皇后的原则——干(奥利给)(别名:如何哄好丈夫、管好孩子和家人)’。
女则里写的清清楚楚,要节俭,每年做几十套新衣服就可以了,用不了的东西不要做,欣赏不了的美景不必修建。劝皇帝勤政并鼓励他,让他松弛有度,以便继续好好工作。但凡利国利民的忠臣一定要保下来,有用,皇帝生气就好好哄。天下是我们家的,要好好经营。把娘家人管好,不好让他们作死或成为蛀虫,祸害我家的产业。
《女则》如今在人间还是很流行,只要是贵族少女,就一定学过。
杨玉环当然也学过,哑口无言。她心里也明白,瑕不掩瑜,自己要是做到了,那死后就算不能饱受好评,见了唐代列祖列宗也理直气壮。可是为什么啊,我为什么不能享受生活,要冒着惹怒皇帝的风险去劝他勤政呢?他不愿意勤政,他愿意给我家高官厚禄,我也想要,以此巩固地位,弥补我失去的年轻英俊的丈夫。
“天下人,谁不图高官和名利?皇帝自己不勤政,大臣们不劝勉他,我一个妃子又能如何?我有心劝他,又怕因此失宠。自古道忠臣不怕死,劝勉皇帝,那是皇后大臣的职责。班婕妤、王皇后之鉴不远。”
李隆基气的瞪地上一点点消失的橘子皮,他原先能说自己大功告成,有十足的证据,朝野内外一片赞颂,现在事实证明了,没有。距离大功告成还很远。
武惠妃:“呸!装什么胆小如鼠,你和他吵架,两次被赶回家中怎么不说?”最起码皇帝和我在一起期间还算勤政。
贞观夫妻对视一眼,无不叹气。给子孙留下的思想是最宝贵的,和江山相比不差分毫。仔仔细细,至至诚诚的写出来,后人果然不听!
李世民头疼的扶额:“孔门弟子不计其数,人人向往。义勇的书生层出不穷。我只教这些后辈儿孙,却人人都不听。”李隆基实在混蛋,可李旦性格柔弱,李亨缺乏主见,真是……书给你们看都可惜了!不知道将来会有谁拿着我的书,学到我的思想,夺取我的江山。
武曌等的不耐烦,摩拳擦掌的问:“太宗,该轮到我么?”
李世民无奈的摆摆手,示意她随意。这小崽子完全没有保护的必要。
李隆基大惊:“我为大唐立过功,我为大唐流过血,太宗,若没有我现在的江山不知道姓武还是姓韦”
韦氏冷笑道:“我可没儿子。”
武曌自己拿了一把弩,一只胡床,往李隆基面前不远处一坐:“你们两个,拿竹竿打他。李隆基,高祖说了,画地为牢,你敢踏出半步,哼。”
韦香儿和武惠妃能合作么?能啊。二人都恨李隆基。武惠妃平生心愿莫过于让儿子当太子,自己当皇后当太后,结果儿子遭遇了一个男人在世界上能遭受的最大的侮辱。再加上杨贵妃的对比,让她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宠妃,自己算什么。
她咬着牙问:“当初是不是陛下叫人扮鬼恐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