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7/8页)

正当黄一平神驰八极之际,卜副省长即席发表了重要指示:“一个县城,能够将城市出租车搞得这样整齐划一,说明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也说明党委、政府在地方上的号召力与执行力,说到底还是执政能力和水平问题嘛。现在很多地方的党委、政府,不要说治理出租车这种相对自由、散漫的群体,就是治理机关公务人员都很困难,差别非常明显嘛!”

50

卜副省长的阳城之行,以皆大喜欢告终,可谓取得圆满成功。成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调研考察的最后一项议程,是卜副省长总结、通报情况。按照一般情形,这种通报大多只是走个过场敷衍一下,最多冠冕堂皇地说几句客套话。没想到,卜国杰完全是事先经过了精心准备,竟然早就让秘书拟了正规讲稿,对三天的考察情况进行了详尽、系统的总结。那份总结,不仅条分缕析、脉络清晰,而且每一条都非常契合阳城的实际,其中那些“三统一”“四提升”之类的东西,连阳城当地的同志都没能提炼出来。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自称同机械、数字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卜国杰,竟然两度引用了唐宋诗词,抒发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我在卜省长手下工作这么久,还从来没听过他这样充满激情的讲话。”苗长林用胳膊肘儿轻触旁边的廖志国,悄然耳语。

“能得到卜省长这个评价,可是不容易哪!”于树奎也对黄一平感叹。

其二,卜副省长回到省城没几天,省城的好多报纸陆续掀起宣传热潮,集中展示阳城的发展成就。省委、省府和有关厅、局的内刊上,也相继发表了有关经验文章,将卜副省长的“三统一”“四提升”进行深度解读。在这些新闻报道和经验总结中,关于“鲲鹏馆”工程、海北城市管理和农村危桥改造等几篇,分量显得尤其重。由此可以推断,这一波宣传浪潮,即使不是卜副省长的授意,也一定经过了他的首肯。

其三,卜副省长在阳城视察的第二天晚上,曾经将廖志国叫到房间单独谈话,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关于这次谈话的具体内容,除了两位当事人外,其余无人知晓。即使是黄一平这样的贴身亲信,事后也没能从廖志国那儿得到一鳞半爪。不过,从此后的些许蛛丝马迹上分析,卜、廖二人的那场谈话所涉议题不仅广泛、丰富,而且气氛不是一般的融洽,双方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比如,廖志国与卜副省长交谈结束,已是深夜十二点多,黄一平送他回房休息。廖志国吩咐黄一平:“赶紧给乔维民打个电话,告诉他马上就可以回来,省里的那只死扣解开了。现在就打!”

再比如,卜副省长走后第二天,廖志国交代黄一平:“将城北新区升格成副厅的报告找出来,再送一份报给卜副省长办公室,他答应帮助催促有关部门,争取尽快办理。”

上边两件事,说来恰是廖志国的两大心病,卡在省里多时也皆与卜副省长有关。

原海北县长乔维民,因为与于树奎有矛盾,五年前主动要求调离海北,任职城北新区党工委书记。廖志国上任阳城市长后,乔维民托黄一平从中斡旋,接上了苏婧婧那条夫人线。不久,乔维民终于得到廖志国青睐,在城北新区党工委书记任上,被派往新疆挂职支边,原定时间两年。一年前,廖志国就任市委书记,眼看乔维民挂职时间将到,便提出将他提为副市长。不料,此议一出,却遭到于树奎等人的强烈抵制,大量人民来信随之而来,既告乔维民花钱买官,也控廖志国卖官鬻爵、任人唯亲。因此,乔维民提拔的报告送到省里,当即遭遇了重大阻力。卜副省长作为省委常委,听信了于树奎等人的话,虽然没有直接表示反对,却搞了个折中调和,提议先任市长助理,或者放到北部某个穷困市任副市长。廖志国无奈,只好动员乔维民在挂职地再呆一阵,以待良机。否则,回来了没有位置安排。这次,一定是卜副省长松口了,乔维民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城北新区升格一事,则是缘于廖志国两员心腹大将在此主政——原体育局长姜如明任党工委书记,原文化局长孙健任管委会主任。此二公,一个因为奉献了表妹杨艳居功至伟,一个也是由黄一平帮忙在苏婧婧那儿牵上线。为使这两人职务得到提升,廖志国接受黄一平的建议,向省里打了报告,要求按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格,将城北新区整体提升为副厅级。如是,两位主官便水涨船高,同时名正言顺得到升迁。还是因为“三剑客”的作梗,省委常委会讨论时卡在了卜副省长那儿,理由是阳城已经有了一个副厅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而一般地级市也只有一个同类开发区。况且,城北新区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也不是太足,似乎还不足以撑起这个副厅级。这一卡,使廖志国对姜如明、孙健的承诺顿成画饼与泡影。同样,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卜副省长点头,事情才会有根本转机。

其四,卜副省长的此次阳城之行,彻底改变了“三剑客”铁板一块的既有状态,也使他们与廖志国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融洽。

卜副省长在视察阳城的三天里,利用一路陪同的机会,趁机与几个常委进行了交流,尤其同苗长林、贾大雄等人相谈甚深。同时,他也趁着在海北的视察,不失时机敲打了于树奎。苗、贾、于三人当然明白,这次卜副省长的阳城之行,其意不言而喻,既是向廖志国示好,也是向自己这一方施压。既然连背靠的参天大树都倾斜了,浓荫下的小草小苗们还有别的选择么?因此,当着廖志国的面,苗、贾、于三人也不止一次表态:一定全力配合、支持廖志国同志的工作,团结一致,顾全大局,把阳城市的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卜副省长离开阳城之后,苗长林、贾大雄、于树奎又分别主动找廖志国谈心,再次表示了自己的忠心,其言颇诚,其意恳切。

不仅如此,随着各自与廖志国关系的融洽,“三剑客”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微妙变化——苗长林儿子同于树奎外甥女的恋爱,据说已经近乎破裂,那个N大的漂亮女研究生,看中了一位更有背景与前途的同班同学。而贾大雄在京城读书的女儿,也未能如愿进某大通讯社,好像与海北建筑集团驻京办运作不力有关。加之,“三剑客”的年龄都超过五十了,随着市、县两级党代会的临近,大家也都面临新的选择:于树奎作为阳城资历最深的县委书记,需要考虑自己的出路;贾大雄五十三岁了,面临着留任常委还是退到人大、政协的难题;苗长林眼看在阳城竞争党政正职无望,也要重新考虑是否另择新枝。一句话,大家皆有点自顾不暇,何论他顾?而这种变化,正应了中国一句俗语: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话虽然说的是夫妻,用在官场却更为确切。在官场,无论多好的朋友、联盟,要么基于共同的利益,要么基于共同的敌人,一旦这个基础受到威胁、破坏,不那么牢固了,一切都会随之垮塌。很显然,苗、贾、于之间的联盟,一是基于苗长林主政阳城这个共同利益,二是基于廖志国这个共同敌人,除此则只能怀揣各人的小九九以自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