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关键时刻,不添乱就是帮忙(第3/14页)
接下来,他又说起了官府要接办民团的事。他说,他反复想了想,既然官府真心剿匪,这是一件好事。由官府来训练民团,名正言顺,所以,他个人同意这件事。不过,民团毕竟是洪江商人集体办起来的,他个人的意见不算数,所以,他正准备去找刘总镖头。如果刘总镖头没有意见,他准备和刘总镖头一起,去征求洪江其他出资人的意见。正好,余掌柜来了,所以,先征求一下余掌柜的意见。
余成长不好说别的,只说:“官府如果真的为民着想,领导剿匪,我认为是一件大好事,我没有意见。”
马占山立即给余成长扔过一顶高帽子,说余成长的胸襟非同一般。又说,其实,他是最希望这一结果的,民团组建虽然只是几天,但他操的心,比以前几个月都多。特别是刘总镖头带的那个护城队,那些人都是公子少爷,怎么管?现在好了,交给官府,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了。接着,他又问余成长,对闹土匪这件事怎么看。
余成长说,对洪江有威胁的土匪只有三股,分别是野狼帮、飞鹰帮和过江贼。这三股土匪,因为都不在黔阳境内,要剿的话,还真是麻烦。除非宝安府或者湖南省下定决心,一个黔阳县想做这件事,不容易。但其他县府都不剿,这些土匪就会盯着洪江,洪江毕竟最有钱嘛。黔阳县政府组织民团,担起剿匪大业,实在是再好不过。同时,他也有点担心,剿匪这件事,如果拖的时间长了,官府会没完没了地派捐。
“余掌柜担心官府会故意不全部剿灭土匪,以便向民众派捐?”马占山问。
余成长很想说,我还真有这种担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完全可能的。可这种话,他不能说,人心隔肚皮,随便一句话,很可能被别人当成刺向你的刀。历经江湖,这点警惕,余成长是绝对有的。
他说:“这个,我倒没想过,我只是担心,这几股土匪在外县,甚至在外省,剿灭不易。不知道古大人是怎么想的。”
※※※※※※※※※
余家兄弟齐齐跪在马家门前的消息传遍全城的时候,英国商人艾伦·西伯来找到了洪江汛把总署。
西伯来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拉着王顺清的弟弟王顺喜一起来的。
这位西先生身高一米八,鹰钩鼻子,鹞子眼,穿黑色的西装,打着领带,头上戴一顶黑色礼帽,脚穿黑色皮鞋,手里拿着文明棍。他的身后跟着两条彪形大汉,保镖华生和杰克。王顺喜斯文清秀,看起来是一个读书人,不像一个商人。实际上,张祖仁是洪江名义上的首富,但洪江还有两个隐形首富,一个是王顺喜,一个是王顺清。这两兄弟,到底哪一个更富,连他们两人都不清楚。
王顺清富,大家可以理解,毕竟,他是洪江汛把总,洪江的第一官员。整个洪江的资源,全都捏在他的手里,在洪江,只有他才能说一不二。他当汛把总,一年的俸禄,只不过几十两银子,这点钱,连塞他的牙缝都不够。好在这个大清朝已经腐败透顶,所有的官员,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成了赚钱的大生意。除了通过手中的权力赚钱,王顺清还有其他很多赚钱的门路,比如说,他开了太白楼以及万花楼,还收整个洪江城所有妓院和烟馆的保护费。
至于王顺喜成为洪江的隐形首富,知道的人确实不多。王顺喜一方面做着茶叶生意,另一方面,又和张祖仁秘密经营鸦片生意。他心里很清楚,张祖仁玩了很多手段,可他并不计较。一来,清朝政府禁烟,他的父亲也坚决反对子女经营鸦片,王顺喜不想将这件事情闹大。二来,王顺喜和哥哥王顺清一起经营与政府相关的业务,收益相当可观。
西先生始终以为自己在洪江的合作伙伴是张祖仁,并不清楚还有其他人。虽然艾伦·西伯来非常注意同官府的关系,比如常常在王顺清那里走动,也常常通过王顺清送给乌孙贾好处,可外国人脑子就是一根筋,并不认为这是合作关系。正因为在洪江关系很好,西先生到达洪江,便无所顾忌,对于手下的洋枪队,更是放任自流。阿三和两个卫兵没有回来,西先生完全不知情。其他印度兵,各自出去找乐子,回来都很晚,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人没有回来。这些印度兵到了洪江就去疯狂找女人,西先生是不加约束的,也约束不了。对于这些人,西先生只有两个原则,不吸鸦片,不违反当地法律,别的事,一概不问。
第二天,这些印度人起来得很晚,没有见到阿三和那两个印度人,仍然没有引起警觉。直到下午,有一个印度人去街上买东西,才听说三个印度人被汛把总抓走一事。毕竟,整个洪江城里,外国人是很少的,印度人更只有他们这几十个。既然汛把总署抓的是印度人,就完全有可能是他的同伴。这个印度人回去跟大家一说,彼此了解,立即意识到,确实丢了三个人。他们把这件事报告给了西先生。
西先生听说此事,原想立即去找王顺清。
西先生和王顺清其实很熟悉,不仅仅是熟悉,而且有利益勾连。大清朝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任何一个生意人,如果不和官场搞利益输送,别说赚钱,就算是立足都不可能。相反,在权力庇护下,可以财源滚滚。大权庇大财,小权庇小财,所有做大生意的人,背后都有根盘错节的权力网。别看洪江这样的偏远地方,富豪有几千个,与此相关的权力网,就会比蜘蛛网还复杂。西先生和王顺清的关系,主要是交保护费,除了向汛把总署交一份明面上的,还要暗地里给王顺清一大笔,这一笔中,还包括了交给乌孙贾的。
因此,西先生根本不相信王顺清会抓自己的人,就算是要抓,也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所以,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去找王顺清要人,一定不成问题。
走到半路,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王顺清抓了自己的人,就算不很快放出来,也会主动向自己打招呼。他知道中国官员常常玩这一套,找个借口把你的人抓了,无非是向你讨好,或者向你索贿。可这次显然不同,人都已经抓了二十来个小时,却连消息都没有通,此事就怪异了。怪异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在这个原因没有搞清楚之前,贸然行动,只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西先生于是改变了路线,去了王顺喜家。
王顺清抓了三个洋枪队的人这件事,王顺喜也不知道。不过,他听西先生说过之后,立即明白了王顺清的意思,表面上,他却装糊涂,说:“有这样的事?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