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与啼(第2/2页)
如果我们有机会、有兴趣在创作里做一点游戏,我想可以试试把历史中客观的东西铺排开来,比如找六个事件写泪。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作家名叫江淹,写过《恨赋》,通篇都在谈“恨”,就是历史上不同的恨的状态。这在作文当中,是一种很另类的题目,让你连贯地去理解什么样的事情会使人在生命当中产生恨,恨又是什么。“恨”就汉字结构而言有心情被阻碍的意思,因为“心”字边有一个“艮”,“艮”是山的意思。一座山把心挡住了,所以“恨”是心情被阻碍。什么样的状况会引发恨?江淹连续写了二三十个恨事,也就是心愿的不能完成,会变成恨。
这一类主题在正统的文学传统当中,被探讨得比较少。在李商隐最有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同样可以看到他用“泪”这个字用得非常多。泪几乎也变成李商隐生命当中最大的主题。我们常常讲热泪盈眶,热泪盈眶其实与我们前面提到的热情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个人没有热情是不会落泪的。落泪说明有热情的寄托,在热情受到挫伤的时刻,就会落泪。泪的主题,使李商隐开始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情怀与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的确是非常不同。我们很少看到李白、杜甫的诗里面,有这么多关于泪的描写。即使有,情怀是非常不一样的。可是我们可以看到泪变成了李商隐的某一种热情与无奈之间重要的关联。
我们读李商隐的诗,大概也感觉——形式太完美了,语言节奏上的稳定、华丽,字句的对仗工整,大概都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形式的完美说明艺术创作已经到了一个状态,必须在形式上做出改变。“词”于是出现。唐代在写诗的同时,词已经慢慢萌芽,把诗的句型打破后重新调整。我们一再提到说只有在文学史的观察里,才会发现形式的完美对创作只有伤害而不是帮助。形式太完美了以后,创作者就熟练了,熟练以后情感出不来,这个时候他为了表达情感,反而会去破坏形式。通常我们看到凡是文学史上开始破坏形式,甚至大胆地用粗糙的形式表达的时候,就说明旧的形式已经有一点过于成熟,到了僵化的地步。
我们再看一下李商隐著名的《天涯》。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李商隐把他生命经验里面最精华的感触直接书写出来。“春日在天涯”,如果把“在”拿掉,剩下“春日”与“天涯”两个词。然后他又重复“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有流浪、漂泊的意思,有一种无限的生命的茫然感。在茫然当中,太阳西斜——“夕阳”的意象出来了。在这样的时刻,黄莺一直叫,“莺啼如有泪”,“啼”这个字本身有哭的意思,所以“泪”又出来了。李商隐始终无法忘怀的真正的主题是“泪”,如果黄莺啼哭的时候也有眼泪,这个眼泪大概会滋润了最高处的花朵。“为湿最高花”这个“湿”用得极好,有一点像王尔德的小说里面把心脏贴在玫瑰刺上的夜莺,用泪来滋润生命,使花的颜色更艳丽,使花开放得更灿烂。
这二十个字,把李商隐的热情、激情全部描述出来,几乎是全部心血投入的感觉。这二十个字,是我这几年用毛笔字写了最多次的一首诗,非常简单,文字极精简,几乎没有典故,可是非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