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11 第二春(第6/8页)

她平静地说着,我能看出她的回答和莫·莫尼的同样真诚。他们都置身事外,和我在涪陵认识的每一个人一样,但琳达和莫·莫尼的理由不同。莫·莫尼觉得,通过在最低层面参与一点政治,他能克服对更大问题的无力感。而琳达只是有其它事情要操心。她手里的牌已经够多了,其它事情都可以等等。涪陵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生活的,两年后,我终于理解了原因。

这是个干燥,多尘的三月,到了最后一个周末,我去了乌江上游,一次远足。这和去年那次远足同一时间,同一路线。我一直喜欢乡村的四季变换,那是我个人的忠实惯例,到绿意盎然的春日河边野营,在三月的尾声。

我越过头两个山谷,到了涪陵梁堂铁厂。在过去一年里,那儿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现在我可以认出宣传牌上的汉字了:

勤奋——友好——服从

为遵守纪律而光荣

为破坏纪律而羞耻

三车矿石沿着山坡飞驰而下,工人们驾着一堆堆白色石头,又笑又嚷。我经过了去年的标语:

高高兴兴上班来

平平安安回家去

我想,那应该是我今天的圣歌:高高兴兴,平平安安。我对自己重复着那些话,走过了崎岖的山丘,然后下到了深绿色的河谷,那儿的溪流朝西向着乌江而去。

河谷中春天无处不在——开着花儿的泡桐树,金色的油菜地,在轻风里抖动,胡萝卜,生菜,洋葱,扁豆,都在急切生长。水稻苗在竹子搭的塑料温棚下色彩明亮。

我到了第四个山谷,那儿有个农民引着头水牛在耕地。他走在泥地里,裤子卷过了膝盖。空气甜甜的,有附近油菜地传来的浓重香味。老人的妻子与孙子坐在田边,我停下来跟他们打招呼。

那女人看着我。“我去年见过你,是吗?”她问。

“是,我去年来过。我住在涪陵。”

男人停下了活儿,笑了。“我记得,”他说。“你有张地图,还问我该往哪儿走。但你并不理解我们说的话,你走错了方向。我们想要帮你的!”

我保证说,这次我肯定要搞对。他们问我在涪陵干嘛,我说我是个教师。

“他也是个教师!”那女人道,指向她的丈夫。“他在小学教书,星期一到星期五,但星期六与星期天他在这里干活。”

他解开了水牛,让它向油菜跑去。那男人五十四岁,小而瘦,然而跟他的牛一般结实。他的黑发剪成整齐的平头,我能看出,如果他收拾整洁的话,看着就像个老师。但今天是一个属于农夫的周末;他的腿上满是泥巴,而小泥点从他衣服到头发上都是。

他递给我根烟,自己也点上一根,坐在了石头上。我放下背包,在阳光下休息一阵。男人问我是不是德国人。

“不,”我说。“我是美国人。”

“这里最近有个德国人来过。”

“是吗?他做什么的?”

“不太清楚。他在这里研究些什么。他走得很快——在山里,他走得比当地人还快!他有个翻译,他很有钱,自己掏钱来中国的。你的收入多少?”

我说了,他点点头。“那比大多数人好了。乡下这里,教师的收入要低得多。但我想那德国人要比你挣的多多了。”

他的孙子五岁,在我身后冲来冲去,笑着抓我的衬衣。男人咧着嘴,轻轻责骂他。“他很调皮,”他自豪地说。我点点头,摩挲着那小孩的脑袋。我在想着那德国人——另一个外国人也来到这偏远的地方,让我惊异。老实说,我觉得不爽;我总爱想着自己是唯一一个穿山越岭,来到这片乡下的外国人。

在去年秋天,我想我在涪陵见过另一个外国人,虽然我不很肯定——那只是瞟到一个男人进了餐馆,而我不能确定他是个外国人。两年中,我唯一肯定见到的外国人,乃是在今年一月,当时两个丹麦游客困在了涪陵,她们回重庆的船在做维修。我在加州牛肉面大王馆子里撞到了她们,那是涪陵最近似于连锁快餐的店面。馆子里有很辣的面条,我一个星期去那里一两次,老板娘经常问我她做的面是否合乎正确的加州风格。我总是肯定她,说这的确跟我期待的一样,如果我去到加州的牛肉面大王的话,这让她很开心。他们甚至在餐馆上还挂了英文牌子,这大概就是那两个丹麦人进来的原因。

当我进门时,她们的目光如针芒般扫过来,然后,又挪开,好像她们没注意到我。从我自己过去的旅行体验中,我知道这是个规律——你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不希望看到有别的游客在。但在涪陵,我不是个游客,而让别的外国人这样对待我,也不会让我高兴。我什么也没说,坐在离两个丹麦人不远的桌子上。

她们不会说中文,来这个国家也没多久。她们往墙上挂着的图片指着点菜,而服务员问他们要不要红辣椒。她们两人不能明白,但从服务员的语调中,知道这是个重要的选项,于是她们疯狂地往词汇册里找。我决定不去帮手,直到他们跟我打招呼。

她们一直在词汇册里找个不停,直到那认识我的服务生问我能不能翻译。丹麦人好像吃了一惊,才看到我在似的,然后她们说不要红辣椒。我有点想使坏,想跟服务生说她们不单想要红辣椒,而且对四川的辣椒很看不上,觉得在丹麦这种玩意只是给小孩吃的甜品。但我还是跟她说了实话;我意识到,她们只是跟任何游客的表现一样,就像我在其他时候,其他地方做的。

我们聊了一会儿,她们难以相信我在这样的地方住,因为涪陵人对外国人的那种围观注目叫她们受不了。

“这些人,”其中一个说,“他们就会一直盯着看。我们去到哪里,他们就老是盯着我们。他们也会那样盯着你吗?”

“是的,”我说,“不过没像盯你们那样厉害。”

我说这话,并没有嘲笑的意思,但那两女人似乎那样去理解了。我懒得去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这里的人对我已经看惯了。但我还是给了丹麦人我的号码,出于礼貌,如果她们有需要的话,然后我就把她们留给棒棒军了。

这里,在乌江的乡下,我想着那个德国人,我想这地方有可能发展到外国人很常见的地步吗。那老妇人见我看着风景,问道我家乡有没有类似的山丘。

“有些地方有的,”我说。“但我的家乡比这里要平坦。”

“农业怎么样?”

“那里没有多少农民,而他们的土地更多些。一个农夫可以有上百亩地。在我的家乡的农场,用的是机械。”

那男人点点头。“那就像新疆,”他说,“还有中国的北方,那里有更多地,也比较平坦。他们也用机械。但我们这里不行。”